电脑磁盘问世至今已有超过 62 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曾有很多规格转瞬即逝成为过往的云烟,小编整理了几个不为大众所知的稀罕货,请大家一睹为快吧!
2 寸软盘:
很多朋友还收藏有 3.5 寸软盘(下图蓝色),不过比它更迷你的 2 寸软盘(下图白色)恐怕很多人都不曾见过。富士在 1989 年发明的 2 寸软盘存储容量 720K 字节,可能连一张你的自拍照都存不下。
CF硬盘:
CF 存储卡规范中也有一个可以支持 ATA 协议的版本,1992 年日立制造了 1GB 容量的 CF 硬盘,体积跟小仓鼠差不多。如今 CF 标准虽然已经随着 SD 卡的普及而式微,但依然活跃在一些单反相机中,只不过现在的存储卡全都使用闪存介质,而不是当年的机械盘片了。
MO 光磁盘:
问世于 1988 年的 MO 光磁盘的外观与软盘非常相似,但存储密度要高出很多,容量可以达到软盘的数百倍。MO 盘用来存储数据的依然是磁性软盘部分,不同的是,它在通过激光加热盘片后才能满足磁头写入数据的需要。MO 盘后来被更廉价的 CD-R 刻录盘取代。
佳能光卡:
第一眼看到它你或许会以为这是一张太阳能板,其实这是佳能在上世纪 90 年代研发的 2MB 容量光卡,它就像不会旋转的光盘,主要用于医疗信息储存,仅存在了很短的时间。
下一个消失的会是谁?
耗死了光存储,2.5/3.5 寸机械硬盘能够沿用至今的确非常不易。不过下一个被淘汰的很可能就是它了。
尽管机械硬盘制造商还在试图通过重拾 MO 盘时代的光辅助磁记录技术来延寿,机械式的磁盘能够压榨的潜力已是非常有限。取代机械硬盘的必然会是使用闪存的固态硬盘。
东芝在 1987 年发明了 NAND 闪存,经历 SLC、MLC、TLC 的发展,从半导体制程微缩到 3D 堆叠技术诞生。固态硬盘的主流容量已经从 2008 年时的 32GB、64GB,发展到如今的 480GB、960GB。
前不久在旧金山举办的 ISSCC 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东芝宣布了 96 层 3D QLC 闪存的位密度达到 8.5Gb/mm2,单个闪存管芯的容量为 1.33Tb。
而在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东芝也照顾了闪存的性能需求,下一代 128 层堆叠 3D TLC 闪存将应用四闪存平面设计,闪存写入性能将达到 64 层 3D TLC 的 2.3 倍。
现在一块入门固态硬盘的价格比机械硬盘还要便宜,200 元左右就能买到东芝原厂的 TR200 240GB 固态盘,而一颗 500GB 的机械硬盘的价格还在 300 元以上。虽说每 GB 容量的成本还是机械盘有优势,但是在考虑性能和容量需求之后,就不难理解机械硬盘正在被淘汰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