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隶属于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西南距城区( 东直门 )70公里,南与河北省三河市为邻,北与本市密云县接壤,西与本市顺义区接界,东南分别与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兴隆县毗连。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地理坐标为116°55′E~117°24′E,40°1′N~40°22′N。辖14镇2乡、4个地区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50.13平方公里,总人口43.7万人。
1945年11月,平三蓟联合县隶属于冀东行署第十四专署。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的平谷县,隶属关系未变。新中国成立后,平谷县仍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1958年3月,通县专署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20日,平谷县划归北京市。2002年4月,平谷县撤县建区,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著名景点:金海湖、京东石林峡、京东大峡谷、青龙山、丫髻山、京东大溶洞等。[1]
2018年10月15日,平谷区获得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平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平谷这块土地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马家坟、海子、洙水等1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如双刃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双台面石核等30多件,充分说明平谷地区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上宅、北埝头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种独具特色考古学文化已经形成,被命名为“上宅文化”。
夏商时期平谷属古燕国。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金耳环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制造铜器的技术,也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术。而铁刃铜铖的发现(全国仅发现3件),更证明人们对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周灭商,周武王封召公姓姬名奭(shi,四声)于燕,建立了燕国。平谷属燕地。周显王十四年(前354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记年》)。
西汉时,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县,属渔阳郡,县沿在今山东庄镇大、小北关村南。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遗诏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今北城子村东古城遗址即为霍光封地博陆城。西汉中期,县内设盐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盐县迁治于博陆城(东汉明帝时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帝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蜂起。北方为农民起义活动地区。更始二十三年(25年),刘秀遣吴汉等10余名将军率军追击尤来、大枪、五幡诸起义军于潞县(今通州)东,又追至平谷决战,有1.3万义军被斩首。义军残部向东退却,后入辽西、辽东后溃散。刘秀军获胜还军蓟城(今北京),遂定河北,刘秀称帝,国号汉,是为东汉光武帝。平谷仍之,县治迁于今平谷城处。
西晋初省平谷县,地属燕国潞县。
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迁至今通州北小营村,隶属渔阳郡。
北魏时省平谷入潞县。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乡上镇村。
东魏省。
隋时平谷地区属无终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区。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大王镇属契丹。
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蓟州至三河,又破宋军于白河,大王镇属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同谷)县,平谷县建置恢复,隶属蓟州渔阳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双泉院,金章宗携王妃、公主秋狝,驻于院内。翌年,又于双泉院避暑。贞佑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顺州、蓟州,平谷县归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春真人邱处机来县内南独乐河村元宝观(延祥观),观有枯柏,扪之复荣。南塘老人张天度作《复生柏》诗,并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东路首领毛贵挥师北伐,进入河北,攻克蓟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间,修筑镇罗营、北水峪、南水峪、熊儿寨、鱼子山长城。永乐年间,继续修筑峨嵋山、黄松峪、黑水湾、彰作、将军石关长城。期间,平谷先属北平府蓟州,后改属顺天府蓟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云等地。永乐二年(1404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迁入平谷县内博陆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间,县内迁来大批山西、山东移民。
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刘爱疏通6渠入?河。万历十三年(1585年),尚宝少卿徐贞明奉旨督垦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龙家务始,垦稻田若干亩。
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兵围蓟州,下三河,过平谷,临顺义县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从密云墙子岭入关,后连克古北口、将军石关,攻克平谷城。
清初仍明旧制。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军士大规模圈占土地,先后两次在平谷圈占平地12万余亩。为反对圈地,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阎家庄、马圈庄为中心,爆发白莲教起义,围攻平谷县城,被知县牟云龙镇压,两村夷为平地,起义失败。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管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万寿道场,为康熙60大寿祝禧。康熙曾两次游丫髻山,并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曾游丫髻山。
乾隆八年(1743年),由蓟州属县改为直属顺天府。光绪初年,天主教传入平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团民火烧张各庄教堂,攻占平谷县城,捣毁县衙,砸开监狱。后被清政府镇压。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京兆特别区,平谷为京兆属县之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县改隶河北省蓟州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平谷属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22县,平谷为其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属“燕京道”。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1938年6月在镇罗营建密(云)平(谷)蓟(县)联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县城,建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年撤走。1940年以后,是以鱼子山、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4月在盘山建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7月在鱼子山建西北办事处,辖平谷全境和密云、兴隆一部分。依形势的发展变化,于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后以平谷为中心建立了3个联合县,即: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属第13专属;平(谷)三(河)蓟(县),先属冀热辽行署第1专署,1945年1月后属冀热辽行署第14专署。
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军民围攻下,平谷县城解放,平三蓟联合县迁入平谷县城。在八年抗战中,平谷县为国牺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众惨遭杀害,万余间房屋被烧毁,1121万斤粮食被抢走。
1946年3月撤销联合县建置,恢复单一县建置,属冀东行署第14专署。
1949年8月,属河北省通州专署。期间,从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国民党军队仅占领平谷县城及其周围44个村庄9个月。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魅力平谷(7)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历经2000余载,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正如民国23年《平谷县志》撰写者王兆元所说:“自古建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泃水洳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汇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设置县治,远在汉初,迨隋唐以迄有明,虽屡裁省旋仍置县,其终不得而易者,形势使然也。”有人曾戏言:“平谷县的县名就是文物”。
2018年9月,平谷区入选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名单。
地形地貌
平谷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前呈环带状浅山丘陵。中部、南部为冲击、洪积平原。山区半山区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有17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低山区占北京市山地面积的4.5%,是林果的发展基地。
水文
平谷区属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境内有河流32条,泃河是境内最长河流,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于平谷区金海湖地区罗汉石村入平谷区境,于东高村镇南宅村出境入三河市,泃河在平谷区境内长54.15公里。其他河流均为泃河支流,其中洳河系泃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平谷区镇罗营镇玻璃台村,于马昌营镇前芮营村汇入泃河,总长53.53公里。
气候
平谷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为11.7℃,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5.4℃,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1℃。年降水量为629.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为453.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19.0小时。
矿产资源
已知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有20余种。已探明储量58处。有矿床、矿点、矿化点79处,其中初步勘查6处,详细勘查4处,普查13处,矿点检查56处。列入国家矿产储量平衡表的21处。镇罗营的花岗岩,储量3000多万立方米,国家建材部门命名为“平谷红”。
农业资源
平谷区是北京市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16年末,农业增加值占比8.4%,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
“平谷大桃”、“北寨红杏”、茅山后“佛见喜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平谷区现有大桃面积22万亩,平谷拥有大桃品种200多个,白桃、蟠桃、油桃、黄桃四大系列,主栽品种40余个,平谷大桃采取露地栽培和温室栽培两种方式,设施桃与露地早中晚熟相对接,使平谷区从3月底至10月底均有鲜桃上市,实现了三季有鲜桃。
全区劳动力总数为18万人,汉族占全区人口的95.6%,满、壮、蒙、回、彝、苗、土、瑶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人。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42万人,比2011年增加0.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5.2万人,比2011年增加0.1万人;男性人口21.4万人,女性人口20.6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0。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4.3万人,15-64岁人口33.4万人,65岁以上人口4.3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0.24%、79.52%、10.24%;同2011年相比,0-14岁人口提高了0.1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提高了0.3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减少了0.52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201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3.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 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5.5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6%。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4.5 万人,占比为56.1%,比上年提高1 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2.2 万人,女性人口21.5 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3。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460 人/平方公里,同比每平方公里增加15 人。
户籍人口:201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25 人。其中农业人口18.3 万人,非农业人口21.9 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0.78‰,死亡率1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户籍人口男女出生比例为101:100。
土著
平谷地区开发较早,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群居于泃、洳二河沿岸,夏商至秦汉,逐步形成一些村庄,如北埝头、南独乐河、夏各庄、大旺务商周时成村,刘家河、祖务、北城子、山东庄、小北关秦汉时成村。均为汉族先民。明洪武年间河北诸县以社分里甲,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县编户13里,计4社9屯。其中以社称之者,均为土著,有辛寨社、鹿角社、独乐社、坊廓社。人口400多户。明代进士、举人、贡生由4社中考取者,刘112人,包括李、刘、郎、王、孙、宫、钱、韩、耿、张、宋、崔、杨、赵、郝、黄、边、沈、贾、倪、马、徐、阎、安、吉26姓。太平街、和平街、胜利街、大华山、滑子、倪家洼等村的倪姓,均为明代进士倪光荐的后代。峨嵋山村、英城村的黄姓,均为明代进士黄绶的后代。
移民
一为民屯:明初移民,由布政司编里发迁,或由吏部编里发迁。迁民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各地州县辖治,以屯田区域分里甲。洪武年间,多从长城以北大漠一带迁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屯名里的有9个,为日勤屯、迁民屯、泰务屯、高村屯、祖务屯、安固屯、负廓屯、广储屯、广成屯,900多户。迁民以1~3口之家为多,计2000余人。永乐年间民屯多来自山西、山东。高家庄的高家,河北村的刘家、李家,李蔡街的李家、蔡家,小屯村的范家,后北宫村的景家,小辛寨村的郭家,均由山东省迁来。西古村的陈家,白各庄村的王家,由山西迁来。此外,1946年、1950年从蓟县、三河、怀柔、密云划入的168个村庄中,尚有众多迁民所建村庄。移民多以姓氏(迁民始祖)和原籍为村名,今县内以姓氏和外地地名为村名的有80多个。如李蔡街、因明代李蔡二姓首先迁居于此,故名。高家庄、周村,均为山东省的高家庄、周村迁来,沿用旧名,以为纪念。清顺治年间,镶黄旗、正白旗的部分旗人迁居平谷。马各庄的徐姓,杨各庄的周姓,马坊的傅姓,赵家务的董姓,张各庄的陈姓,夏各庄的李姓,大旺务村的耿姓,大华山村的金姓,行宫村的张姓,均为旗人后代。
二为军屯:“籍民为军,选民丁立都卫,置卫屯田,谓之军屯。军屯归卫所长官管理,每名军士授田50亩。在边防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史·食货志》)。明永乐二年(1404年),营州中屯卫由塞外徙入平谷,卫下设左、右、中、前、后千户所,每所1120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名、小旗10名,计110人。明代,营州中屯卫未再迁移,入清后,多定居平谷。永乐年间的军屯,多从凤阳府、淮安府、荆州府、扬州府、太平府、滁州府、松江府、福州府、徐州府、庐州府、湖州府、上海县徙来。两代由营州中屯卫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54人,有王、金、范、谭、姚、曾、钱、刘、唐、攻、罗、宋、胡、周、鲁、陈、傅、阎、李、杜、方、景、贾等23姓,后多成为平谷大族。和平街、太平街、上营、罗家庄、井儿峪等村金姓,为明代进士金纯的后代。县旧有大王府、许家府、龙家府、下箭府,相传为营州中屯卫千户所驻地,定居后演变为村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立的营州中屯卫世袭指挥同知杨家墓志载:“一世杨春、二世杨镛、三世杨享义、四世杨玉涿、五世杨迪、六世杨清、七世李家猷,原籍湖州,卒皆葬于此。”
三为罪徙:明建文四年(1402年),罪人可输粟到北平自赎,赦罪人携家属耕种于北平。因罪而迁居平谷者,大有人在。南独乐河村原有国姓,因罪徙于此,日久改随村中郭姓。县有果姓,也属此情。
四为流寓流民:清代,县城中从长白迁来石、乐二姓,从古越迁来丁姓,从陕西迁来孙姓。这些人多在京为官后定居于平谷。此外尚有许多贫民,逃荒定居于此,俗称“一担子挑来的”。如普贤屯的孙姓,独乐河的郭姓,太平街的张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