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曾掷地有声地说出:“我希望本世纪所有的中国人,不论地区或国籍,都能够为建设集体幸福的中国而共同努力。”
在2007年,饶毅主动放弃美国国籍,坚定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正式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
饶毅为我国生命医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可是在2011年院士选举中却意外落选。
对此,饶毅表示:“我早就预料到了结果,以后永不参选院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放弃美籍,报效祖国
本来,饶毅在美国已经拿到了绿卡,加入了美国国籍,在那里生活过得十分优渥。
早在饶毅出国留学前,很多人就预言道:“饶毅可能不会再回国了,又一个人才走了。”
因为当时确实有很多的中国人才,经受不住美国的高薪利诱便留了下来,忘掉了自己的祖国。
面对人们的质疑,饶毅只说了一句话,便是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
果然,在2007年时,饶毅放弃了美国的国籍,放弃了在美国取得的成就,带着一身才华回到了祖国。
饶毅在美国拥有先进的实验室,那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回到祖国一切从头开始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但是,饶毅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华侨们愿意回国,通过自己的这种行为让他们有所触动,让祖国越来越好。
事实上,饶毅回国的消息,掀起了不小的华人科学家回国的浪潮,像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也是那时候选择回国。
美国看到大量的华人科学家回国,第一时间引起注意,所以此后饶毅的签证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批准,参加不了任何一场美国召开的学术研讨会。
即便是这样,饶毅本人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一回到祖国,便肩负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
饶毅在过去可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岗位上更加备受鼓舞,他想要纠正外国对于我国科研事业存在的偏见,助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饶毅发展国内医学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科研体制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次,饶毅在北京参加了一场会议,亲眼目睹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竟然一直给年轻的处长陪笑,这令他感到十分震惊。
老院士的陪笑,让年轻的处长很是受用,享受着被人追捧的感觉,晃眼的笑容让饶毅觉得那是一种讽刺。
饶毅有着一颗希望中国科研事业不断向前的心,学术本应该是纯粹的,他便在《自然》杂志上揭露了这一现象,写道:“院士们的尊严去了哪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不过,这一问题在全世界都有存在,一个纯粹的科研环境的构建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以前网络不发达,很多人只觉得我国才会有,实际上并不是,近些年来,国外学术的问题也不断地被大家知道。
在遇到问题时,饶毅敢于指出来,并发表见解,为维护一个相对良好的科研环境而努力,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饶毅表示:“有现代科技素养者,在发表公开看法和意见时,要表现出基本的严谨素质。”
对于有些媒体出于目的把饶毅捧高,他本人并不赞同,始终在坚持做自己。
饶毅看到媒体大肆夸赞他放弃美籍,回到祖国的行为时,他坚定地表示:“谁也不能给我带上爱国的高帽。”
在饶毅的心中,张昌绍教授才是真正的爱国,他即便是知道国家处在战火中,还是放弃了在美国的安定生活,选择回到了国内。
谈到诺贝尔奖时,饶毅表示实验科学需要近似笨功夫的认真和坚持,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就都是庸才做出来的。
在饶毅看来,如果中国不能够早日意识到自身科研差距的问题,很有可能会落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虽然短时间内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超过,可是还有一些方面仍需努力。
那时候,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企图抹黑我国农作物,饶毅连发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在原则上支持转基因,不过在具体实施上需要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作为北大生命科学院的院长,饶毅还曾经创造过一个与众不同的记录,那便是一次毕业典礼的演讲。
饶毅站在讲台上,不到四分钟的致辞,共计535个字,竟然收获了学生们9次的热烈鼓掌,他的致辞也成为了北大最受欢迎的致辞。
为什么饶毅的致辞会引起学生那么大的反响呢?便是在于饶毅的真诚,一般老师在给毕业生致辞的时候,都会选择送出大量的祝福。
而饶毅并不是,他敢于直接揭露社会的不公平地方,告诉学生:“有人的成功的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相比于那些言辞优美的祝福,毕业生需要的还是长辈的教导和叮嘱,校园生活十分美好祥和,而社会又是另一番模样,敢于直言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
落选院士,早有预料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所谓的称谓代表人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广大的科研从事者,院士便是不少为之奋斗的荣誉。
有的人努力一生就是为了自己当选院士,有了这份荣誉,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还能让自己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
名与利交织在一起,不少人会好奇饶毅为生命医学研究和科研教育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是不是早都是院士了呢?
实际上并不是,饶毅在2011年参加过院士的选举,可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万万没有想到他落选了。
2011年,饶毅参加了院士选举活动,他是呼声最高的一位,因为他的成就用两张纸都未必能填完,只看中英文著作已经就几十篇了。
人们看到饶毅在院士的名单中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惊讶,希望饶毅教授能够获得这份荣誉,这是他应得的。
当选上院士,不仅地位上升一个档次,工资待遇也会提高,科研成果会更加具有权威性。
饶毅不光是落选了,而且在第一轮便被刷了下来,第二轮也没有进去。
别人感到吃惊,可是饶毅本人并不觉得,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接着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以后都不会再参选院士了。
人们看到后,觉得饶毅可能因为落选院士,一时接受不了这巨大的心里落差,才会说出这样的气话。
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饶毅早在公布结果的五个月前便预测到了结果,当时编辑好只不过没有发出来。
等待院士名单公布后,饶毅才把文案发出来,他只好不好意思吧自己提前否定掉。
此外,饶毅的一句回复,也十分耐人寻味,他说:“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饶毅不再参选院士也是有原因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决定。
一是为年轻学者做榜样。饶毅回国后,发现不少的人研究学术的心是静不下来的,学术界是比较浮躁的。
所以,饶毅觉得他不做院士又如何,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能够看到不做院士,科研也可以做得很好,取得很大的成就。
在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后,饶毅发文称:“十年后,又有多少院士能够超过我呢?”可见,饶毅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充满信心。
二是饶毅回国后曾多次在公开的场合揭露我国学术界内存在学术不端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批评那些为了获得好的科研项目就去搞好关系,巴结别人的现象,想要减少学术界的潜规则。
这样敢于直言的饶毅自然得罪了很多的人,要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中国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不和别人打交道,又如何能够游刃有余呢?
可是,饶毅自然是不愿意巴结那些有权威、有投票权的院士,他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只能拒绝参选了。
三是最重要的一点,饶毅回到祖国,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的就是做贡献。
回国前,饶毅已经是美国名校的终身教授,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他并不看重名誉,选择回国也不是为了当选院士,是想要真真正正的做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评价饶毅:“他是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是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注定要留下重要的影响。”
饶毅是科研界的一股清流,他看似不大合群,却一直一身作则,不会为了追逐名和利而放弃自我,传递着正直的精神。
不负众望,稳扎稳打
饶毅会在医学道路上发光发热也离不开家庭氛围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位医生,甚至创立了全国最早的ICU病房。
不仅如此,饶毅的父亲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助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饶毅,江西抚州人,1962年出生。也许是把父亲当做学习的榜样,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位医生。
有心人天不负,到了1978年,饶毅做了充足的准备,参加了高考,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当时的江西医学院。
进入大学学习后,饶毅依旧踏踏实实地学习,没有放松一刻,还发现自己对于生物学研究十分感兴趣。
很快,饶毅就拿定主意,他要在生物学方面深入研究,所以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深造,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
读研期间,饶毅一直跟着著名的神经药理学家张安中学习,研究生自然会比本科期间接触的知识更加深入。
饶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始终是达不到顶尖的水平,还需要继续学习。
那个年代,研究生还是很稀缺的,饶毅对于自己的要求很严苛,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便选择去美国留学。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饶毅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攻读上神经科博士,这里的神经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他来到这里便疯狂地汲取知识。
饶毅越发感觉国内和美国在科研层面上存在差距,便想着在国外在多待一段时间,便知识掌握牢固,再为国效力。
饶毅读完博士,又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就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接下来的十几年,饶毅在美国进行着自己的科研事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等任职,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在分子神经生物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身处异国他乡的饶毅依旧没有将祖国抛之脑后,在2000年,他联合国内的吴家睿一起创办了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
国外很多优秀的华人生物学家被饶毅邀请过来讲课,他们都会专门回到中国,讲授6节课,并为学生们解惑答疑。
该课程开设的消息,一经爆出便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在后来十几年内,成为了最热门的课程。
美国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这个我们都知道,亚裔想要获得公平满意的工作,需要比白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还要受到他们的刁难。
而且亚裔科研人员想要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在美国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可是,饶毅偏不信这个邪,他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在2003年,他给美国神经科学会写信,提出该学会的领导位置,应该尝试纳入来自中国的学者教授。
一开始,根本没有人管,饶毅还是不屈不挠地反映,后来终于有了一些改变。
在美国学术界的眼中,觉得饶毅是非常多事的,还故意散发出诋毁他的言论。
但是,饶毅只会越挫越勇,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只待学有所成之后回国。
如今,饶毅在首都医科大学担任校长,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没有院士的头衔,他的人生依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