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在历史上非常出名,被称为中国历史著名的饭局之一。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之中,鸿门宴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一次悔之莫及的表现,他因此被世人耻笑为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而对于刘邦来说,鸿门宴则是他人生之中的另一个高光时刻,临机应变、干脆利落,一看就是个干大事的人。
我们也无需去否定人们关于鸿门宴的这种传统认识和印象,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他认知历史的权力和自由。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更加客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借鉴到实际生活之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学会梳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学会去把握和分析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与选择背后的合理性。不能事后诸葛亮,也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喜好而任意下结论。
要真正读懂鸿门宴,首先绝对要抛开“刘邦最后成功了,项羽最后失败了”的上帝视角,要相信项羽其实并不傻,刘邦也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聪明。鸿门宴之所以会出现最后让人贻笑大方的结局,背后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隐性因素在起作用的。
那么,鸿门宴背后的玄机究竟何在呢?且看本文一一分解!
鸿门宴的导火索
话说进入咸阳之后,在樊哙和张良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把自己是仁义之师的外衣穿上了。这一招很漂亮,道理很简单,在你干不过敌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敌人,即便不一定能够团结成功,也千万不能到处去拉仇恨,等到敌人把这些人得罪了,他们自然就成了你的朋友了。
但是,一辈子都在不断升级的刘邦,由于自身起点太低,还是在这个紧要关头,再一次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这个错误的就是,他把“怀王之约”当真了,他想当关中王,于是就把关中当成自家大院,派人把进入关中的门户函谷关给卡死了,他不想让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进关。
这样一来,就落人口舌了。本来你是灭秦首功,项羽军团就算对你不满,也不好意思拿你这个功臣开刀是不是?毕竟当时大家都是“反秦公司”的同事,太过明显的自相残杀容易惹众怒。但是,刘邦现在自作主张封锁关中,将革命同志全挡在关外,这个性质就变了,你这是要自立、要独裁呀,是自绝于革命群众,你就变成新的反动派了。
刘邦这么一操作,简直是给想杀他的项羽递了一把刀。本来人家项羽辛辛苦苦地杀了好久的猪,结果被你率先吃肉了,心里就很不爽,你现在居然说这猪肉先来先得,全部是你的,你不是招打吗?
再说,即便项羽表面上不说什么,说这是楚怀王当初定下的规矩,让着你一点也无妨。但其余那些诸侯会同意吗?
项羽听说刘邦的骚操作之后,表面上很生气,内心里很高兴。生气是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江山,刘邦却悄悄地在拱他家的白菜;高兴是因为刘邦这个精虫上脑的家伙给了一个可以痛痛快快揍他,还合法合理合情的机会。
刘邦之所以要堵住函谷关,也是因为听了别人的教唆和自身见识的短缺。
别人的建议是这样的:关中土地富饶,十倍关东,项羽现在已经把关中封给了章邯,如果项羽进了关,我们就没法立足了。我们现在应该派军把守函谷关,征调关中战士增援,把他们永远挡在外面。
自身见识的短缺在于:刘邦觉得别人说得有道理,只看到收益,没有看到风险。你挡得住那个男人吗?如果挡不住,那不变成“匹夫无罪,怀璧有罪”了吗?你娶了个非常漂亮的老婆,但是你又守不住,有什么用呢?
刘邦这次的决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算是自我作死吧!且不说他和项羽两个人在军事修为上的差距,先看看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就知道了。
项羽率着据说有三十多万的诸侯联军,这些诸侯都有谁呢?楚国代表团有项羽、英布、共敖的三路军;赵国代表团有张耳、申阳、司马卬的三路军;齐国代表团有田间、田安、田都的三路军;燕国代表团是臧荼的燕军;魏国代表团是魏豹的魏军;就这阵营,还不包括没有被项羽坑杀的秦军降将,你刘邦顶得住吗?你刘邦有啥?不到十万的游兵散勇!还有没有成型的军事体系!
这个时候的刘邦如果选择和项羽硬抗,简直就是螳臂当车!
项羽率军来到函谷关外,函谷关的守军对他说:“项王,不是小的不给您开关门,而是我们刘大帅说了,现在谁也不能进入关中。”
项羽一听就上头,怒吼道:“他刘老三算个屁,没有我项羽击溃秦军主力,他刘老三就注定只能到处打游击,他不让我们进关,他想干嘛?再不开门,我们就进攻了。”
结果这天下第一雄关,在项羽拉开阵势后,迅速认怂了,乖乖地打开了门。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大军挺进骊邑鸿门坂(西安临潼东北)。留给刘邦的时间不多了。
也正在这个时候,刘邦账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又给刘邦的死亡气息再添了一把火,他觉得跟着刘邦没什么前途,还是英姿飒爽的项羽看上去值得信赖,于是便跑到项羽这里来献殷勤,私下里向项羽火上浇油:刘邦打算称王于关中,还打算让投降的秦王子婴当丞相,您已经来晚了,珍宝金银都已经被刘邦私吞了。
项羽一听,果然火冒三丈,好你个刘老三,我杀猪你吃肉,你还真敢吃得骨头都不剩一根!早晚高低都要灭了你,我马上就召集大家会餐,吃饱喝足了,明天再一鼓作气地扫平你这个老流氓。
项羽这个决定是深得人心的,大家都觉得项羽的这个决定很英明。其中,以人老成精的范增理解得最为深刻,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过去是个什么样子你是了解的,贪财好色,但现在入关之后,据说连美女都不贪图了。什么原因?这小子志向远大了,要搞大事了,这家伙身上已经有了帝王之气,必须马上出击、斩草除根!”
项羽一看大家都这么支持自己的决定,心中暗自下定决心,明天就要了刘老三的老命。
这个时候,剧情出现了第一个反转。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当年在混社会时犯事被通缉过,是张良收留了他,两人有生死交情,所以想找机会救张良一命,于是便连夜赶到张良的住处,向张良通报了项羽的决定,并劝张良赶紧逃命。
而张良早已登上了刘邦这艘“破船”,内心里不愿意丢下船主刘邦不管,于是稳住张良说:“大哥,我奉韩王之令送刘邦入关,如今大难临头,如果我不告而别了,就太不讲道义了,高低我也得跟他说一声。”
项伯觉得张良说得也错,江湖男儿,义气为先。再说,那个刘老三又没长翅膀,谅他也飞不了。于是,叮嘱张良快去快回,也就没在意了。
刘邦在听说项羽要置他于死地,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了,别人不知道那个男人的厉害之处,他却是亲眼目睹过的。
这时,张良还落井下石地问他:“你觉得你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就差没爆粗口,这还用问?讪讪地回答道:“确实打不过!那我怎么办呢?”
温柔的张良安慰他:“事已至此,急也没有用。咱们先把项伯请进来,让他给项羽带话,说您是绝对不敢背叛项王的,降降他的杀气!”
装怂的套路,刘邦早就轻车熟路了,在问明项伯比张良年长几岁后,当即表示会把项伯当兄长一样尊敬的,请求张良把项伯请进来。
张良的脑子多好使,回去之后,和项伯谈了一大堆感情和道理,终于把项伯说得愿意和刘邦见面了。
刘邦的江湖经验多丰富,一看项伯来了,这可是能救自己命的贵人啦,很会来事。先是大哥长大哥短,然后恭恭敬敬的双手捧酒,请求和项家结亲家。然后对天发誓:“我自打进入武关之后,再小的财宝都不敢接近,只知道封存仓库约束手下,日也等,夜也等,就是等着项将军进来发落。我派兵到函谷关,是为了防盗贼,哪里是为了防范项将军啊!谁知道那帮看门小子理解错意思了!大误会啊!请老哥一定跟项将军好好说说,可怜我这一片忠心,天可怜见呀!”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社会人项伯顿时神乱意迷,再加上有老兄弟张良的面子在那搁着,当即就拍着胸脯说:“明日清晨,一定早早前来觐见。咱们当面把这些误会解释清楚!”
刘邦感激涕零地回答道:“一定!”
于是项伯连夜赶回了大营,将刘邦所说的话告诉了项羽,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邦我见啦!就是胆小的鼠辈,没什么出息,这种人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威胁!再说他毕竟灭秦有功,虽说办事有点冲动,但如果他明天过来认错态度好,还是先别杀他,杀了他容易陷我们于不仁不义!”
项羽一看自己的叔叔都这么说了,总不能一点都不给自己叔叔面子吧,于是大致给了一个“明天再看吧”的模棱两可的回复。
第二天,天色方明,刘邦便带着自己的五名班子成员和一百骑兵来到了项羽的大营。到了门口,除了刘邦和张良外,所有人都被拦在营门外了。
这也是很有讲究的,你要去认错,必须要带上自己的核心成员,才会显得有诚意;另外,兵肯定也不能多带;然后,能坐到对方桌面上的人绝对不会很多。
刘邦见到项羽后,立马表现出很谦卑的状态,说:“臣下和将军,一同起义,共诛暴秦,将军大功于河北,臣下则转战黄河以南,想不到先一步进入关中,跟将军在这里相见。没想到有人挑拨离间,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让将军对我产生误会。”
这些话其实都是场面话,场面话对什么样的人很有作用呢?见识少的人!项羽这种人自带高贵气质,他最怕的不是别人跟他硬来,而是别人跟他软磨硬泡,所以看着刘邦这么苦兮兮的,心肠一下就软了。
项羽心里在快速琢磨,要说别人敢跟我对着干或许我还相信,可是刘邦这个人我了解呀,他就是那点水平和能力,他能对我造成什么伤害?想着想着,一不留神就脱口而出:“也不是我非要说你背叛我了,这些都是你账下大将曹无伤说的,要不我怎么会怀疑你呢?”
项羽这句话实在是太业余了,你把对方阵营的叛徒说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刘邦精准清理队伍,提高队伍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坏了自己的名声,谁以后还敢跟你合作,还敢给你提供情报?
刘邦冷汗涔涔地解释道,那都是小人瞎扯的,根本没有这回事!
项羽宣布,既然都是误会,那大家就好好喝酒庆祝一番吧,以后大家还是兄弟。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开始了。
鸿门宴的详细过程
鸿门宴开始以后,范增就多次对项羽挤眉弄眼,不停地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给项羽打暗号,要项羽早点动手杀了刘邦。可是,项羽根本不搭理他。
一看项羽对自己的暗示置若罔闻,阅人无数的范增就急了,这小子不是酒喝多了,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事了吧?于是起身出帐,喊来了项庄,也是项羽的从弟,对他说:“项将军秉性仁厚,不忍对刘邦下手,你到席前,舞剑助兴,直刺刘邦,务必当场杀之,否则,我们将来都会成为这小子的俘虏。”
项庄也是个愣头青,按理说,在宴会上刺杀对方军方大佬这种事,没有得到项羽亲口命令,这也是大忌。但他没想那么多,提着剑就进了帐,先是向宾客敬酒,然后说:“军中没什么好娱乐的,在下愿意舞剑助兴。”
项羽一看自己的弟弟这么有兴致,没想太多,当即表示同意。
于是,项庄开始进行舞剑表演,一步一步地靠近刘邦。眼见情况有点不对劲的项伯,也马上拔出了宝剑,说:“独舞没劲,二人转才好看。”
场面一下子就变得好看了,一个要杀,一个要保,这剑舞得是越来越意图明确了。
张良一见事态紧急,便赶快出帐找到了刘邦帐下第一猛士樊哙,告诉他:“项庄以舞剑为名,打算对沛公不利!”
樊哙也是猛男一个,一听说有人对自己大哥不利,大怒,手持铁盾便冲进帐中,门外的侍卫根本就挡不住。
樊哙闯进去之后,双眼冒火,直视项羽,须发皆张,眼角欲裂。
一贯被人仰视的项羽对于这样一个猛男很感兴趣,便问:“此人是谁?”
张良躬身答道:“此乃刘邦随身侍卫樊哙。”
项羽表现出惺惺相惜的状态,先是说“壮士,赐之卮酒”,待身边人给樊哙斟了一斗酒被樊哙喝完了之后,又要赏他猪肘子,身边人又给樊哙搬了一整个生猪大腿。樊哙也不在意,开始拿剑自己削猪腿吃。
项羽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特别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是非与决策。眼见樊哙如此豪气干云,顿时心里冒起了一股相见恨晚的情绪,于是追问樊哙:“兄弟,你还能喝不?”
樊哙深知只有酒喝好了,他大哥才能转危为安,于是毫不在乎地说:“死都不怕,还怕喝酒!”
而且,我们知道樊哙这个人并不是一个酒徒,人家看似粗鲁,其实是有勇有谋的,他趁着酒劲,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怀王曾约定,先入咸阳者,封王,而刘将军最先打入关中,进入咸阳后什么也不敢碰,远远在灞上驻扎,恭候将军大驾!如此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封赏,反而却有无端小人挑拨离间,欲诛杀功臣,步秦后尘,请将军定夺!”
这一番话很有讲究,首先人家樊哙搬出来的是最高领导(怀王)的名义,让你先在气势上矮三分;其次人家摆出客观事实,刘邦确实是灭秦有功;最后人家举反例、敲警钟,挑动大众情绪,杀功臣这事干不得!
话已至此,项羽还能怎么接呢,憋半天就蹦出一个字:“坐!”
经过樊哙这么一闹,项庄这剑自然也就舞不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刘邦说要上厕所,并顺便把樊哙喊出来,说自己喝得差不多了,找不到厕所在哪里。然后,两人一出帐门,樊哙便劝刘邦快跑。
刘邦还在犹豫,这不告而别,也未免有点太失礼数了吧。
樊哙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都借耍剑来杀人了,您还道什么别咯,逃命要紧,风紧,扯呼!”
刘邦也马上清醒过来了,对跟出来的张良说:“我走小路,此去灞上二十里,你等我快到时再去和项羽告别。”说完,便骑上马,带着樊哙、夏侯婴等人跑回了灞上。
张良估计时间差不多后,进账对项羽叩谢:“刘将军不胜酒力,不能面辞,特差遣我奉上白璧一双,赠与将军,玉斗一双,呈献亚父。”
项羽急着问:“刘邦何在?”
张良道:“刘将军听说将军有责备他的意思,心里害怕,先行回营,此时大概已经到了。”
张良拜别后,范增拿起那对玉斗摔了个粉碎,对项羽恨恨而道:“将来与你夺天下的,一定是这个刘邦,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鸿门宴就此结束!
鸿门宴的逻辑分析
鸿门宴确实是项羽这一辈子干掉刘邦的最好机会,而且项羽当初确实是想干掉刘邦,自此之后,刘邦再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是步步为营地反败为胜,要了项羽的命。因此,项羽也被无数人们评为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项羽不杀刘邦,真的是因为他优柔寡断吗?其实并不是。因为项羽这个人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杀气太重、性格刚直、蛮横暴戾等,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刚起义时杀殷通,北上时杀宋义,坑杀20万秦军降将……一连串大动作,人家都是说干就干,什么时候优柔寡断过?
他之所以不杀刘邦的原因其实根本在于两点:认为没有必要杀和内心不想杀。
项羽认为没有必要杀刘邦,主要是他对自己横扫一切的能力太过于自信,同时他也充分了解曾经的刘邦是个什么货色,他打心眼里看不上刘邦,不认为刘邦能成为自己的劲敌。
项羽内心不想杀刘邦,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于项羽来说,不是他心目之中的最优解。他固然不喜欢刘邦,也因为刘邦贪功而心生杀意,但是刘邦认怂了,把关中之利老老实实让出来了,而且认错态度极好,项羽就没有杀他的理由了。刘邦毕竟是有功之臣,杀了他容易授人口实,对名声不太好。万一其他诸侯也认为项羽会卸磨杀驴地清除他们,项羽这个临时老大就不好当了。更重要的是,项羽当时一心想在平定关中之后,去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取下他头上的紧箍咒楚怀王。这个时候和诸侯们彻底翻脸不是最好的选择。
至此,鸿门宴的主体脉络已经摸清楚了,但是还有几个细节点值得大家反复琢磨,并借鉴于生活。
1、刘邦想自立于关中,这个错误的性质有多严重。关中是形胜之地,也是财聚之地,这么好的地盘谁不想要?但是,我们在生活之中,一定要明白“想要”和“能要”的区别。这种地方、这种功劳是你刘邦当时可以占据的吗?好东西拿在手里,但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只会招致自己的杀身之祸,项羽不是一般人可以挡得住的。刘邦这种错误,其实很多人都犯过,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弄清楚“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有时候,得到了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失去。
2、项伯给张良报信是不是说明他是反骨仔?包括项伯后来很多次被刘邦集团利用,所以很多人调笑项伯应该是刘邦的亲叔叔,而不是项羽的亲叔叔。这其实有点过了。项伯这种人是属于典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很社会、很江湖、也很狭隘,所以阴差阳错地多次坏了侄儿项羽的大事。他这个人恩怨分明、敌我立场很死板,他把跟自己有情感交集的人看得很重,对于其他人是很排斥的。鸿门宴是别人利用了他讲义气这一点,后来荥阳对决时,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则是利用他对外姓军功集团的排斥心理。
3、刘邦为什么能够说服项伯帮他?这一点值得大家反复去研读,刘邦的操作堪称是“拉关系”的教科书。先来看看刘邦的四步走:1、嘴甜认大哥;2、谦恭地双手捧着酒敬你;3、求着结亲家;4、诉苦说自己多不容易。“拉关系”的核心要点就是让对方无法拒绝你,不管他是喜欢你还是同情你,只要他不拒绝你,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刘邦为什么这么会搞关系呢?主要还是他早期当过游士的经历(张耳的门客)有关,以拉关系来撬动利益,这是“士族”的拿手好戏,天赋异禀的刘邦自然早已心领神会了。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想学习什么东西,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话,一定要先到那个圈子去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时间长了,你也就无师自通了。
4、刘邦的全身而退应该怎么看?传统印象,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精彩程度,把刘邦全身而退的焦点都放到了张良的机智和樊哙的勇猛上了,这其实是不客观的。张良和樊哙的表现固然可圈可点,但刘邦能够全身而退,主要还是项羽有意放他一马。否则,樊哙再猛,有项羽猛吗?他能在气势上压倒项羽等人吗?刘邦跑得再快,项羽的军营是敞开的吗?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换句话说,项羽真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回霸上,项羽照样分分钟可以灭了他。
5、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谈判技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谈判桌上的筹码背后都是靠实力支撑的。当你的硬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在谈判时,一定要放低姿态,最后低到尘埃里,让人不好意思和你讨价还价;其次,一定要主动示好,要率先在对方的核心利益上让步,让他觉得其他事都是小事,刘邦首先把关中的处理意见毫无保留地回报给了项羽,项羽已无杀他之心了。最后,一定要说对方想听的话题,项羽关心的是就是刘邦把不把自己当老大,结果刘邦上来就是一顿彩虹屁,然后表示坚决按照项羽的意思办事,项羽对他还恨得起来吗?
6、项羽在鸿门宴中犯了哪些错误?项羽其实是一个极其聪颖的孩子,但是还是太年轻,经验和见识不足,容易陷入自我情绪偏见之中。比如他评估刘邦的态度,刘邦确实胆气、实力、才能各方面都不如他,但是不代表人家没有成长,更不代表人家在其他方面没有优势,我们看人既要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光凭借自己的主观爱好去判断。其实项羽对樊哙也是如此,项羽喜欢猛男型的人才,有点过于意气用事了。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项羽太年轻了,对事物的理解偏直观。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的话?一是项羽和范增之间是有很明显的阶级矛盾的;二是因为少年英才过于自负,很难听得进老人言。具体就不一一而论了。
最后,希望大家通过对鸿门宴的梳理,明白历史从来不只是打打杀杀,刀光剑影永远只是历史表象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逻辑推理和心理溯源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借助历史,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走出自身的很多认知困境,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生活视野,这才是我们读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