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国家,原本的“朝鲜”二字指的整个朝鲜半岛,然而在近代朝鲜内战后,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分为南朝鲜和北朝鲜。南朝鲜随后改名为韩国,北朝鲜依然沿用历史称号朝鲜。朝鲜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的商朝时期,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朝的礼仪和制度东迁到朝鲜半岛,被当地的居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然而如今韩国和朝鲜却极力否认这段历史,他们称这个时间段是天神桓雄和熊女繁育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的古朝鲜国-檀君朝鲜,而不是中国历史所记载的箕子朝鲜,努力的去中国化。
汉朝初年,燕王卢绾叛汉后逃到匈奴,其部将卫满率军进入朝鲜,并推翻了朝鲜的政权,建立了卫氏朝鲜。此后朝鲜与中原政权分分合合,到了隋朝时,朝鲜半岛上分成三个比较大的国家,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中,论实力要数高句丽最强,因此高句丽也非常傲慢,这就惹怒了中原的王朝,其中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也御驾亲征过高句丽,但都没有使他臣服,直到高宗李治即位,名将李绩,苏定方等又率大军征伐高句丽,才将其彻底打垮灭国。
公元918年,后高句丽王建被部下拥立为王,建都开城,改国号为“高丽”,随后王建灭掉了后百济和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高丽王朝。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横行欧亚时,高丽被灭掉,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元末,高丽王才重新掌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隋唐两朝多次征讨高丽,虽然暂时灭其国,据其城,然而其人民毕竟难以教化,其土地也不能为我所用,最终还是复了国,徒劳无功。而多次出兵征讨,损兵折将不说,还耗资巨大,导致国库空虚,国家不稳定。所以朱元璋在肃清敌对势力后,就偃兵息武,努力发展生产,并派出使者通好周边各国,不愿再开边界战端。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虽然努力交好高丽,竭力避免两国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高丽王并不理解,反而认为朱元璋比较好欺负。洪武二十一年,高丽王上表称:铁岭之地是其祖先据有的土地,请朱元璋与于归还。朱元璋接到奏表,气的七窍生烟,随即就下诏书斥责高丽王,说他完全是一派胡言,并警告他千万别没事找事,小心吃不完兜着走。高丽王被训斥后,内心更加不服气,于是,他就趁明朝大军北征大漠时,发兵五万,号称十万,进攻明朝的辽东,想武力夺走辽东的土地。
在出兵时,高丽王王禑废除使用的洪武年号,不在尊明朝为正统,还令人恢复胡服。对于高丽发生的这一切,洪武帝朱元璋洞若观火,了然于胸,然而即便到了这种境地,他仍旧希望这个小弟回心转意,并没有派大军前去迎击,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王者风度。但同时,朱元璋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让人对高丽的进军路线都进行了侦查,并严令辽东驻防军加强守备,整军待战,准备一旦交战,就给予迎头痛击,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个蹬鼻子上脸的小藩国。
就在明军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后,高丽方面却出现了戏剧的一幕。高丽的许多将领和士兵本就不愿意和明朝开战,当大军跨过鸭绿江后,就不断有士兵开始逃跑,屡禁不止,于是就有将领请求班师回朝,但高丽王不听,无奈之下,大将李成桂就发动了兵变,废黜了高丽王,并自立为王。
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遣使前往明朝首都应天,拜表称臣,为了区别于制造摩擦,让朱元璋不爽的高丽,李成桂就想恢复祖制,重用国名朝鲜,为此,他让使臣请求朱元璋给予裁定。朱元璋在想了一番后,说:“高丽非我中国所治,从自为声教,只求不启边衅,朝鲜之称最美。”随即准许李成桂的请求,将其国名定为朝鲜。后有大臣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准许李成桂改国名为朝鲜,而不惯用高丽。朱元璋说:“朝者,朝拜、朝贡也,鲜者,少也。朝鲜者,朝贡鲜少而珍贵的东西也!而高丽则不同,高者,高高在上也,是彼高而我低,丽者,奢华气派也。”也正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理解,当李成桂的使者请求定国名时,朱元璋毫不犹豫同意其使用朝鲜的国名,而这个国名也远比高丽让朱元璋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