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曾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邓小平就是一位非常重视人才的英明领导者,他很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尤其是他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故事。
1983年,陈景润经过万般纠结、千番思考过后,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特殊的要求,邓小平得知以后,立即批示道:“一周之内解决!”
那么陈景润向党中央提出了怎样的特殊要求呢?他和邓小平有过怎样的交集呢?数学家陈景润的一生又有过怎样传奇的经历呢?
小书呆子,得遇恩师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出生于1933年5月22日。如何评价陈景润这位数学家呢?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评价陈景润“是他所处时代最伟大的一位数学家”!
从这个评价我们就不难看出,陈景润是一位数学大师,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景润的家庭和数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的父亲陈元仲是一位邮局的员工,母亲不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生活压力很大。
父亲把家里最好的资源都交给了大哥,忽略了对陈景润的培养。
陈景润三岁的时候,就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弟弟,而大哥则忙于学业学习。
陈景润虽然没有读书,但他对学习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他小的时候经常趴在地上,演算一些数学题。
而且陈景润的哥哥也会把自己学到的告诉小陈景润,所以晚年的陈景润在回忆过去时,才会说:“哥哥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有一次,母亲偶然间看到了陈景润的行为,便说服父亲,从牙缝里挤出的钱,供陈景润前往城关小学读书。
陈景润到了学校以后,立刻就展现出了他出众的才华,陈景润天生对数学非常的敏感,他一算起来数学题,周围的一切就不管不顾,加上他瘦弱的身体、内向的性格,所以大家都喊他叫“小书呆子”。
“小书呆子”陈景润在学校没少被欺负,由于身体不好、家境贫寒,班里的同学常常对他拳脚相向。
陈景润曾向母亲哭诉,说自己不要再学习了,但是母亲劝道:“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会受人欺负,咱们越穷,越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了,别人就不再欺负我们了!”
陈景润从那以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久以后,他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而当年欺负他的那些恶霸,却被开除了。
在初中时期,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勤奋和努力,他的付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当时有一位老师是东北某所大学的教授,因为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三省,教授逃亡到福州,在这里寄居。
这位教授年逾花甲,原本觉得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可看到陈景润以后,仿佛看到了希望,就经常给陈景润开小灶,并且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自己的国家!
除此之外,陈景润这一路上没少遇到贵人相助,他们学校还有一个教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当时陈景润一本数学书,两个星期就能全部学会,让老师啧啧称奇。
从那以后,这位数学老师就给他补习其他的数学知识,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让陈景润终身难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数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老师的话让陈景润铭记终生,从那以后,探索数学的奥秘是陈景润此生的终极追求。
沈元
要说这些贵人谁最重要,那肯定是福州英华书院的沈元老师。1945年,陈景润高分考进了这所高中,沈元老师曾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学术成就极高。
他很看重陈景润的才华,没少给他补习数学,更重要的是,沈元老师给陈景润打开了一扇大门,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又简称“1+1”猜想)。
沈元告诉陈景润,说这道题是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困扰了无数的数学家,就连哥德巴赫本人直到去世,都没有找出来解决的办法,自它问世的200多年里,无数的数学家为之前赴后继,却都没有找到答案。
陈景润却告诉沈元老师:“我一定可以把它解出来!”看着这个充满志气的年轻人,沈元更加的开心了,传授了他更多的数学知识。
华罗庚的知遇之恩
陈景润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因此母亲还没有看到儿子成功,就在1947年离开了人世,那一天,陈景润心如刀绞,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永远的离开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景润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他们这一届系里只有4个学生,最后仅有3人毕业。按照陈景润的家庭条件,他是没有钱去交学费的。
厦大
不过他赶上了好年代,毛主席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要求财政部门给这些贫困大学生发放补助金。
这笔钱大大缓解了陈景润的压力,让他能够安心读书。
在厦门大学时期,性格孤僻的陈景润醉心于数学王国里面,他很少和人交际,每天只蹲在研究室里研究数学,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陈景润顺利从厦门大学毕业。那个时候,国家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急需大批的老师去教书。
大学毕业生包分配,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让陈景润当中学老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但陈景润本人是非常喜欢当老师的,他很希望能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学生。
然而陈景润天生是一个“社恐人士”,人一多他说话就会紧张,再加上他浓重的福州口音,造成很多北京的学生无法理解陈景润在说啥。
时间一长,陈景润就被很多人投诉,表示他教的东西大家都听不懂。
陈景润本来就很内向,被大家一这样说,一下子丧失了信心。
学校方面表示:既然你不适合教课,那就去幕后改试卷吧。就这样,陈景润成为了专门改试卷的老师。
陈景润心情很不好,天天郁闷,再加上他遗传自母亲的疾病,很快他就病倒了。
1954年,学校把陈景润送回了福州老家调养身体,陈景润的收入也骤然下降,穷困潦倒的他只好找到厦门大学,恳请大学能够重新分配工作。
好在厦大知道陈景润是一个人才,所以安排他当了图书管理员。
当上管理员的陈景润没有忘记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反而对此兴趣更加浓厚,他在图书馆阅读了海量的资料,最终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里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陈景润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不久后被华罗庚亲自提点了!
1956年,陈景润的论文《他利问题》在厦大引起了轰动,很多数学系的老师都觉得陈景润很厉害,经过大家的推荐,这篇文章被送到了华罗庚那里。
华罗庚看完这篇论文喜笑颜开,他对周围的人说道:“这个年轻人很好、很有想法、很有前途!”
华罗庚的三个“很有”改变了陈景润的命运,不久后,华罗庚就亲自写信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做客。
就这样,陈景润应邀出席了华罗庚的数学讨论会,他的学术水平开始迈入到全新的等级。
1956年夏天,华罗庚、陈景润在北京西苑饭店相识,陈景润戴着眼镜、身材瘦弱,见到华罗庚低着个头,非常的腼腆。
华罗庚一看这个样子就喜欢得不得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踏实,便说道:“你的《他利问题》我看了,写得很好,很有想法!”
陈景润只是低头笑一笑,没敢多说什么。第二天,华罗庚就把陈景润推荐给了200多位数学研究者,他告诉大家这个年轻人将来大有可为。
陈景润、华罗庚
接着1957年,华罗庚提名让陈景润来自己的研究所学习数学,这是华罗庚这辈子唯一亲自选拔的学生,可见陈景润在他心中的地位。
而陈景润自然也极其感谢华罗庚,他晚年都说:“华罗庚是享誉国际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就没有我陈景润的今天!”
从此华罗庚和陈景润成为了学术界最著名的一对师生之一,感情无比深厚。
1985年,当华罗庚去世以后,陈景润当时已经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可他还是坚持要去参加老师的葬礼。
他说:“华老师如同我的父母!他对我恩重如山,我必须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
最后陈景润是被人背着参加的葬礼,在葬礼现场,陈景润痛哭流涕,让人闻之,潸然泪下!
陈景润、华罗庚、沈元
邓小平重视陈景润
如果仅仅是华罗庚钦点的学生,那陈景润一定没有那么高的地位,陈景润一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正是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法,才会让他蜚声中外。
陈景润当年为了研究这个数学问题,过的生活无比凄惨!用凄惨甚至都无法形容陈景润的生活。
为了这个研究,他天天待在研究所里不出来,有一次他去商店买日常用品,由于太久没接触社会,他竟然很多东西都叫不出名来,只能说“这个”、“那个”。
陈景润为了学术问题不剪头、不洗脸,这是他的生活常态,学的太晚被关在图书馆,那更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一次陈景润出去的时候,边走路边想问题,结果碰到了一棵白杨树,他以为撞到了人,给白杨树鞠躬赔礼,让周围人认为他好像疯了。
凭借这份忘我的精神,陈景润在1966年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大作《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本作品一共2000多页。
《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这部作品直接轰动了海内外,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那个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双方的数学家竟然都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于中国的数学家,可见陈景润有多么厉害。
当时有外国科学家认为陈景润的论文有错误,无法推断出这个结论,还有的则认为陈景润的作品改变了世界数学界,双方纷争不下。
结果1973年,陈景润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2”问题的详细证明,印证了自己以前的论文。
这一次世界数学界仿佛地震了一般,困扰世界数学界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陈景润解答。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直接把陈景润的名字写进了教材,命名为“陈氏定理”,从此陈景润成为了国际著名数学家。
至今陈景润的作品依旧是世界数学界的里程碑,无人超越,这也是陈景润最辉煌的成就。
只是这些赞誉没有改善陈景润的条件,反而让陈景润备受困扰。
陈景润具体论证
其一当时我们的国家重视数学的实用性,不少人认为陈景润研究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呢?又不能解决日常的数学问题,似乎没有应用前景,所以在那时的国内,陈景润没得到多少人的认可,更有甚者,说他“伪科学”。
第二个原因最让陈景润苦恼,那就是大家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与批判。
那时大家都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陈景润平时不谙世事,不少人就说他“书呆子”、“白专”,没少抨击陈景润。
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陈德泉
陈景润的窘境也是很多学者所面临的窘境,不过他们遇到了一个贵人:邓小平。
邓小平极为重视知识分子,在江西时期,邓小平就密切关注科学界,知道了陈景润的大名。
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他前往中科院进行视察,跟身边人说:“那个叫陈景润的科学家很不错嘛!我们需要多关心这种人才。”
周围人表示不以为然,说道:“那就是一个典型的‘白专分子’,没有什么厉害之处!”
邓小平一听就不愿意了,他说:“什么叫‘典型的白专’?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强得多!依我看,中国要能出1000个陈景润,那就不得了了!”
“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房子问题,把他们提到领导岗位,家庭有困难的就解决他们的困难,孩子上不了学就帮忙去上学,夫妻两地的就想办法聚一起!陈景润这种人才,是世界公认水平的人,他就算是‘白专’,又有什么呢?应当赞扬、爱护这个代表吧!”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鞭辟入里。
10天后,胡耀邦就按照邓小平的意思,带人看望了陈景润。
看着陈景润的6平米房子,胡耀邦很心疼,赶紧让秘书给他换了个大房子,此外他还转达了邓小平的意思,问陈景润:“需不需要给您配个秘书,当个帮手?”
陈景润摇了摇头,说:“不用了,我搞科研用不到。”
向邓小平提要求
陈景润拒绝了邓小平的好意,可他的心里却很感激邓小平,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就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学,重视数理化教育,这样的举措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更让他看到了希望。
大会照片
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专门接见了陈景润,当时陈景润犯了气喘病,嘴唇干裂,面色惨白,咳嗽不断。
邓小平握着陈景润的手,叮嘱陈景润一定要照顾好身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这种人才。
邓小平甚至这样告诉陈景润:“我愿意当你的后勤部部长!”这话让陈景润心里暖暖的。
陈景润虚弱地说:“谢谢邓副主席,谢谢……”
大会照片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正式召开,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会上,陈景润还获得了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奖状。
这场大会让陈景润看到了希望,在那个属于科学的春天,陈景润仿佛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他要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去研究学习,为国家数学事业做自己的贡献。
大会结束以后,邓小平和参会的科研人员一个个握手,在遇到陈景润以后,邓小平问:“你身体好了吧?一定得注意身体啊!”
华罗庚、陈景润
陈景润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直在说:“好,好,好。我很高兴!”不久后,陈景润成为了政协常委,邓小平常常找他谈话、聊天。
1979年,陈景润受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友好访问,谁也没有想到,在美国的5个月里,陈景润竟然又完成了一部大作。
他的《算数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在美引起了轰动,过去最小的素数80,被陈景润推进到16,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那5个月里,陈景润每个月有美方补贴的2000美元工资,但陈景润回国的时候,就花了2500美元,可见他多么的节俭。
1983年,陈景润生活遇到了三大困难:第一,陈景润的爱人是医院的护士,二人在1980年结婚,不过妻子常年在武汉工作,照顾唯一的儿子陈由伟,夫妻俩分居两地,生活多有不便。
第二点,陈景润的房子仅有16平方米,这是当年胡耀邦选的一处研究所,刚开始还够用,随着文献资料越堆越多,已经满足不了住房需求了。
最后,陈景润年纪也不小了,再加上常年体弱多病,所以想要一个助手。
陈景润基于这三个困难,就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其实他也很纠结,害怕会打扰到邓小平同志,不过这也是走投无路,才会出此下策。
没想到,邓小平真的答应了下来!邓小平看完陈景润的三大要求以后,立刻叫来了自己的秘书,说道:“一周之内给我解决这三个事!”
很快陈景润的妻子被调到了北京医院工作,国家给他发放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二手房,还配备了助手。
陈景润在邓小平这位“后勤部长”的关怀下,成功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他心里对邓小平无比感激。
1984年,陈景润外出时遭遇了车祸,帕金森病从此严重起来,失去了行走能力。
陈景润妻子还要工作,便请了一位家乡的亲戚过来帮忙照顾陈景润。
邓小平知道以后,就安排这位亲戚的孩子改为北京户口,这样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也就有余力照顾陈景润了,邓小平多次派出专业大夫,来家里给陈景润治病、检查。
谁又能想到,一位日理万机的领导人,还关心着一位数学家的身体,而且还想的那么周到呢?
看到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陈景润的妻子后来曾这样感谢邓小平:“如果先生和我们这一家没有小平同志的关怀,先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们家也不会有今天!小平同志去世后,我跟失去亲人一样痛苦,别人很难理解一个伟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联系,只有我们自己深有体会!”
1996年,陈景润在病痛折磨十年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3岁!他弥留之际,捐出了自己的器官,希望能救更多的人。
而国际上为了铭记这位数学家,特意将编号为素数的“7681”号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缅怀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陈景润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光辉和学术成果,将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