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里,临时家庭如此构成:搬砖的父亲和做女工的母亲,拿养老金的奶奶,做膝枕师的姐姐。父亲多年前捡了男孩,如今又领了一个遭遇家暴的小女孩回家。
先看父亲的角色,在日本,工地搬砖的工资跟写字楼上班的薪水基本一样或者更高,只是需要体力。父亲在不小心摔了腿后还有赔偿金,也不用担心会被老板开除,只需要在家养伤。父亲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为教育有太大用,给孩子灌输的观念是:不会在家学习的人才去上学。后来警察问他,你为什么教孩子偷东西?父亲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只能教这个。
父子俩偷东西算是底层的绝对证明,其实他们的生活并没有需要大花销的地方,住宿、医疗不用操心,还可以短途旅行。他们偷的是“超市”里的吃喝洗用。
《小偷家族》这个中文翻译不太准确,日语片名《万引き家族》,在日语里,“万引き”专指在超市、百货店里,趁店员不注意,顺手牵羊的行为,有时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日语里的小偷是“どろ棒”,指有预谋的偷窃个人的行为。两者的惩罚力度也不同。
片中父子关系和家庭破裂的关键点就是父亲决定偷“个人”的东西,儿子不能理解,因为之前父亲说超市里的东西不属于员工,是大资本家的,可以拿。但如果升级到偷窃某个人,儿子的道德感和自尊心受不了,他选择主动被抓,让家庭走向分崩离析。
在《无人知晓》中,大儿子和三个弟弟妹妹饿得快死了,老大也绝对不偷东西,好不容易有了一起玩的小伙伴,小伙伴让他偷个小挂件维持友谊,他也拒绝。
这让国人难以置信,偷东西算大事吗?算泯灭良知吗?需要让社会深刻反思吗?日本底层挣扎的人民为什么这么有自尊?一个没受过教育从小只会偷东西的儿子为什么有如此的品质和人格?实际上,这种人格在日本社会看来是最基本的;而偷窃这种行为在日本社会看来就是很严重,需要全民反思,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贫富差距这么大,竟然逼着一个孩子去超市偷泡面?
可见,尊严这种东西,在有些国度,哪怕身在底层,依然闪闪发光不容侵犯。《小偷家族》里最让人揪心的地方是,临时父母被抓,观众到此在情感上肯定偏向这对临时父母,他们把别人孩子视如己出。而政府调查员却一再想从孩子口中得到他们过得不好的信息,想让孩子跟假父母决裂。
母亲说,人应该可以自己构建和选择亲情,有些不负责的父母就是不配有孩子。话没错,但后来母亲把男孩亲生父母的信息告诉了他,让他想找就去找。导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个配不配不是由孩子来决定的,人应该自己选择,也应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再去思考。
《小偷家族》的结局,母亲坐牢,但罪责是把因病去世的奶奶埋在家里,属于遗弃尸体罪;男孩进入收养家庭,可以正常上学;女孩回到不负责的生母身边。男孩悄悄喊出一声父亲,但男人没有听到。女孩看着窗外,似乎等待母亲再把她捡回去。大家有过一段互相取暖的回忆后,终将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
可以看出,表现日本底层人民生活的《小偷家族》,实际上表现的是——在一个社会制度优越有保障的前提下,基于对人格和尊严的一致认同上,探讨边缘化的亲情和人性。
我不认为这其中表现的残酷和悲惨与中国式底层的悲惨之间有什么力度之分。吃不上饭的痛苦和得不到爱的痛苦难以比较,对于一个渴望家庭和陪伴而不得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渴望爱而不得的成人来说,这种残酷就是最大的残酷。
母亲被调查员问:孩子们叫你妈妈还是母亲?她止不住流泪,这是无声的回答。姐姐紧紧拥抱一个有自残倾向的聋哑男客人……创作者用抚慰和悲悯一次次去试图战胜那些生而为人的残酷,这种尝试能打动全人类,是人类永恒要探讨的议题,不管你在哪个国家,不管你在底层还是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