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焦(跑焦)问题普遍存在不少朋友的摄影生活中,在半按快门对焦时明明就合焦了,可是看看拍出来的画面时,却又是糊的?若已经确认不是自己技术上的问题,那恐怕真的是相机出现移焦的问题了。移焦的问题主要可氛围两大类状况,一是由相机机身与镜头内结构机构位移造成的焦点前移或后移;一是因为镜头本身光学特性而造成的焦点偏移状况,下面针对两种情况分开叙述。
1,焦点前/后移
单反可能会因为使用材质磨损或原厂设计误差的关系,造成镜头焦点、机身内 AF 模组与感光元件间的距离产生偏差,导致移焦。因为与镜头焦点有关,因此有的机身也是会因搭配不同的镜头而产生移焦现象。
一般单反相机运作,光线进入镜头后,一般可简化为三条路线,图中 L1 透过反光镜,反射通过对焦屏,并在五棱镜中折射入观景窗后的人眼中;L2 则是后来按下快门曝光时,反光镜翻起直接通向感光元件的光路;L3 是在半按快门时一部分光线由副反光镜导向自动对焦模组进行对焦。理论上,L1、L2、L3 路径长度相同时才是最佳状态,半按快门对焦时判断的对焦处,的确在观景窗内看起来也是清晰的,于是在按下快门后曝光后,结果也一样是清晰的。
而移焦的状况,则是 3 条路径长短不一时。当 L1 的长度和其他两者不同时,即便相机确实对到焦,但观景窗看起来却是模糊的;当 L2 不等长时,则会出现明明半按快门在观景窗内看到已合焦,拍出来却是模糊的状况,这是移焦比较常见的状况;当 L3 与他人不等时,一样在观景窗内就无法确认合焦状态。L1、L2、L3 的路径长短不一,可能是相机本身在设计时就存在的些许误差,还可能是相机使用久了出现的磨损导致,特别是反光镜的部分。
反光镜的磨损,也可能导致移焦问题的产生。
针对这常见的问题,有的相机厂商研发了「自动对焦微调」的功能,主要出现在一些中高阶相机机身上,可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自动对焦调整,以尽量排除因机身与镜头在设计时产生的包容误差而出现的移焦状况。有的相机上的自动微调功能针对变焦镜头,也可分别在广角端和望远端进行微调,确保变焦焦段内自动对焦的精准度,并针对不同的镜头型号,进行调整资料保存。这样的自动微调功能,也可结合一些镜头校正器来判断相机进行调整,操作会更加容易。
调焦有的高阶相机内会有自动对焦微调的功能,可解决一部分移焦的问题。
2,焦点偏移
排除相机机身的问题,就镜头本身的光学设计,也有可能出现焦点偏移的状况,最常见发生在大光圈镜头身上,尤其是 F1.0-1.8 的类型。由于球面镜本身就存在球面像差的问题,当光圈孔径较大时,尽管能吸收较多的光线,但从镜头中央及周边进入的光线会因折射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焦点不齐而致成像模糊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球面像差。尽管现在镜头为了抑制像差,大多会在镜头结构中使用非球面镜片来补正,但是依据各镜头本身的出厂定位,会在设计、用料上有所差别,进而影响其在对于球面像差的抑制力。
大光圈镜头光圈全开时,由于不少光线透过镜片周边进入,会与从镜片中间进入的光线在焦点上产生误差,导致成像不清晰,即出现「像差」。
光圈较小的镜头全开时,光线大多透过镜片中间进入,比较不容易出现「像差」。
了解球面像差产生的原因后,再来看看球面像差对于自动对焦之间的关系。一般相机自动对焦时,都是以其最大光圈来进行对焦,再迅速缩至使用设定的光圈值进行拍摄,而光圈较大的镜头,就算本身在像差的部分有所抑制,但一样会因为结构设计的精准度及镜片用料的关系,而在开放光圈时判断的焦点与缩小光圈拍摄后的实际焦点存在偏移,而导致明明在 A 点对焦却变成 B 点清楚的情况。
明明对焦在左眼,实际对焦点却偏移到嘴巴上,且由于大光圈景深浅的关系,眼睛完全在景深之外。
若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前辈会告诉大家可以缩光圈的方法,来看看情况是否好转。为什么以缩光圈拍摄的方式可以改善问题呢?不是说相机都是以镜头的开放光圈来进行自动对焦的?就算缩小光圈拍摄,它一样是用最大光圈来判断对焦啊!不错,最大光圈判断对焦这点的确不会变,就算缩小光圈存在的焦点偏移一样会存在,本来在 A 点对焦还是一样会跑到 B 点,不过不要忘记,缩小光圈后,景深必然变深,画面中可清晰的范围越广,是对焦点偏移的包容度也就可能变大,也就是说即便焦点有所偏移,却都还在景深范围内,对使用者想要的对焦效果比较没什么影响。
缩小光圈拍摄后,景深变深,就算本来对焦左眼,实际对焦点偏移到嘴巴,但由于景深较深的关系,眼睛的部分还是在景深之内。
当然,焦点偏移依据不同的镜头、拍摄距离等状况也会不同,一般拍摄时在观景窗内也较难查觉,往往要在拍摄后放大检查时才发现。因此,如果是在使用 F1.0-1.8 这类大光圈镜头时,要特别注意焦点偏移的状况,若有相机有景深预览或 LiveView 功能,也可善加利用,增加拍摄的成功率。
如果想得到更多有关旅游和摄影方面的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zlbbb_1985(带着相机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