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鲸鱼环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篇1: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欠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鲸鱼环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助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篇1: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省交通厅帮扶定陶县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实现全省的快速和谐发展?打破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瓶颈制约,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结合省交通厅帮扶定陶县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同时需要外力的支持和推动。有组织地结对帮扶,实行以强帮弱、以强带弱,无疑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一、结对帮扶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必要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菏泽市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财力严重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菏泽市自1992年―十年间GDP年均增长只有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下辖的9个区县中有8个排在全省后10位。,菏泽市人均GDP仅为2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39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8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多元。省长韩寓群同志用“连填饱肚子都很难”来形容菏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定陶县20生产总值总额为19.1亿元,人均3183元,地方财政收入9071万元,人均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1元。这几项经济指标人均值分别与全省相差8462元、523元和642元。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文登市相比,两县人口、面积相当,但文登市年生产总值高达1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分别是定陶的9.8倍、7.4倍、1.9倍。二是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菏泽市―20的GDP分别为208亿元、225亿元、249亿元、293亿元,与发达地区的烟台市相比,分别少588亿元、752亿元、866亿元、1023亿元,四年间差距增加了近一倍。定陶县―年的GDP分别为17亿元、17.5亿元、18.6亿元、19.1亿元,而同期的文登市的GDP分别为101亿元、123亿元、147亿元、188亿元,4年间的差距由 84亿元增加到169亿元。三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近年来,西部欠发达县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历史积累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存在大量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交通、通讯、金融、城建等环境设施滞后,限制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招商引资举步维艰。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初,省委、省政府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山东”的战略高度,站在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带动西部发展的重大决策,对菏泽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建立了相配套的帮扶机制,确定由一名省级领导干部牵头,一个省直部门、一个经济强市、一个省直企业结对帮扶一个经济弱县。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交通厅结对帮扶定陶县。为此,省交通厅领导多次专门到菏泽市、定陶县进行调研,征求意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确定以交通发展为突破口,在帮扶的3年时间内,使定陶县和菏泽市的交通状况实现质的飞跃,为定陶县和菏泽市加快发展装上腾飞的双翼。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促进了定陶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结对帮扶,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努力做好“帮”字文章

开展帮扶工作,不仅要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制约发展的现实难题,更重要的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承担帮扶工作重大使命的帮扶方,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将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真心帮扶,带着真情帮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帮扶文章,把帮扶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突出帮思想,着眼长远发展。思想观念上的陈旧落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贫困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信息闭塞,思想解放程度底,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差,对经济发展往往缺少整体和长远的规划。为此,开展帮扶工作,必须突出思想帮扶,以此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发展信心不足、眼界不宽、思路不清晰等问题,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省交通厅在帮扶工作中,多次与定陶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座谈,掌握了解定陶县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围绕思想帮扶做文章。一是选派挂职干部带动和影响定陶县干部群众思想作风的转变。省交通厅坚持优中选优,先后选派厅办公室副主任王博、厅科教处干部王川分别挂任定陶县委副书记和定陶县交通局副局长,两位同志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作风给定陶县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王博同志,工作思路清晰,眼界开阔,雷厉风行,勤恳实干,为定陶县干部树立了一面旗帜,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组织参观学习,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交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省交通厅出面组织定陶县分管交通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和交通局、公路局等部门负责人,先后到德州、济南、潍坊、威海,实地考察学习公路交通建设、客货运输场站建设、交通驾驶培训及行业管理等情况,为定陶县交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三是帮助制定交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先行。为促进定陶县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省交通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无偿帮助编制了《定陶县-路网规划方案》,提出了“十射、七纵、六横、一环”的交通路网发展规划,使定陶县交通事业发展有了一个科学可行的遵循。

(二)重点帮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实施项目帮扶,不仅直接为欠发达地区增加了借以加快发展的载体,也可以输送配套的帮扶资金,这是许多实践业已证明、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帮扶方式。定陶县由于经济欠发达,财力不足,交通设施极不完善。2002年底,全县尚有 个村庄没有通柏油路,境内公路总长 公里,大多是农村低等级公路。定陶县年客流量6万人之多,而客运中心始建于1954年,规模小,档次低,承载能力差,仅能满足2万人出行,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省交通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注重在项目帮扶下功夫。在帮扶工作开展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在定陶县实施帮扶项目17个,总投资3亿多元。一是做好省厅帮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目前,总投资 万元的核刘路和总投资5800万元、连接东丰路―定砀路的东绕城线已建成通车。总投资3536万元的临商路改造工程4月1日开工建设, 9月底可全线通车,该工程竣工后,将结束菏泽市没有一级路的历史。总投资860万元的杜堂至东绕城连接线工程已经竣工;总投资1.7亿元的菏关高速定陶连接线5月20日开工,今年年底可竣工;总投资9899万元的\'西绕城线建设也已开工。另外,总投资1000万元的客货运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二是帮助争取交通部在危桥改造项目上的扶持。定陶县境内桥梁始建标准低,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不仅影响农村公路效益的发挥,而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为帮助加快危桥改造步伐,省交通厅安排有关处室全力配合,一天时间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六天才能完成的转呈报告。省公路局局长王松根亲自到交通部帮助协调。目前,省交通厅帮扶危桥改造项目资金160万元,帮助定陶县争取国家危桥改造项目资金253万元。三是在项目配套资金上帮扶。实施帮扶项目需要数目不小的地方配套资金。考虑到定陶县财政状况困难,省交通厅确定继续执行改革开放试点县帮扶定陶的政策。20―,每年帮扶定陶县公路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

(三)真诚帮工作,无私奉献爱心。省交通厅始终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自觉把帮扶定陶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定陶的发展作为份内事业来抓,完善帮扶机制,落实帮扶人员,实施全面帮扶,真正做到了真诚帮扶、真心帮扶。省交通厅成立了由厅长任组长的帮扶定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去年3月份以来,厅长周秋田和几位副厅长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先后10余次到定陶实地考察,了解情况,与定陶县共同研究帮扶工作方案。2004年3月,厅党组选拔年轻精干、文化层次高、开拓能力强且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厅办公室副主任王博,到定陶县挂任县委副书记。王博同志到定陶工作后,迅速进入角色,主持制定了帮扶工作详细方案和加快交通事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向省交通厅争取项目,争取支持。在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带领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人多次召开现场会,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稳妥、快捷地解决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在当好帮扶工作“联络员”角色的同时,他参与县委分工,认真负责地做好农业、交通、城建等方面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担负的帮扶工作使命。除了实施项目帮扶、干部帮扶外,省交通厅还把关心支持定陶交通、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一项帮扶任务。省高速公路总公司为定陶县捐献了两台测重仪,省交通开发投资公司捐献了20万元现金。交通厅为定陶镇牛楼小学捐赠微机10台、学习书籍500余套,为定陶镇孔书庄小学、张湾镇河西董小学分别捐赠30万元,用于校舍建设。

(四)全力搞服务,配合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是双向的,不仅需要帮扶方的积极努力,被帮扶方也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搞好服务,配合做好工作。定陶县坚持双向互动,着力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心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成立了帮扶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对每个帮扶项目又分别成立工作组靠上负责,在工程征地、拆迁、招投标、原材料购进、施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跟踪预防,对质检、技术、施工人员加强法制教育,防止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等一切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确保了帮扶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严格帮扶资金管理。对项目建设资金和帮扶资金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纪检、检察、审计部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确保了各项帮扶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三是围绕加快交通事业发展做文章。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420公里,可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已竣工道路的养护,道路养护工作全市第一。先后成立了县运客运公司、运征客运公司、玉翔城区三轮车公司和玉通出租车公司,新增营运车辆600多辆,增长吨位1100个,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三、必须把帮扶工作的成效体现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目的,在于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加快发展所必要的外力支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这就要求,帮扶工作不能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必须紧紧围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真心帮扶,注重实效,切实把帮扶的成效落实到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上,落实到维护和发展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帮扶定陶县工作中,省交通厅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路,通过交通设施的改善带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定陶县经济已经走出了低速徘徊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2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高于全省 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9亿元,增长63.1%,高于全省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78万元,增长25.2%,高于全省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8元,增长16.9%,高于全省 个百分点。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5亿元,同比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230万元,增长2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15元,增长59.2%,分别比全省高 个、 个、 个百分点。二是带动了城市建设。东绕城线、临商路改造、西绕城线、菏关高速连接线等一批交通厅帮扶项目的建设,加快了定陶融入菏泽市区的进程。定陶县城市建设采取“轴向延伸、组团发展”的模式,形成“三轴、四带、五组团”的布局结构。“三轴”,就是菏商公路、菏关高速连接线两条南北发展轴线和以兴华路为东西发展轴线。“四带”,就是菏商公路景观带、京九铁路绿化带、定陶新河景观带、南渠河景观带。“五组团”,即老城组团、行政办公组团、公共服务区组团、东部工业区组团、西部工业区组团。东绕城线、临商路改造、西绕城线等交通厅帮扶项目全部竣工后,定陶城区面积将扩大到56平方公里。三是促进了招商引资。交通厅实施的项目帮扶,改善了定陶县投资环境,提升了整体形象,增强了对外商的吸引力。上半年,全县新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253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49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10个,过亿元的项目11个,现已开工建设项目192个,到位资金13.9亿元。投资1.5亿元的仿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资3亿元的荣达织造、投资4000万元的菏达公司治污扩建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3600万元的国伟鸭业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晨鸣、鲁花、九发、利德尔、艺达、荣达等一批外来大项目和骨干企业挺起了支撑定陶县经济发展的脊梁。四是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六大产业发展需要,定陶县从日益突出的交通优势出发,确定依托艺达家纺、荣达织造等龙头企业,全力建设家纺城。以家纺城建设凝聚人气,吸引各类经济要素集聚,带动北部仿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物流基地建设,实现“三产兴县”的长远目标。目前,投资3亿元的艺达家纺项目已部分投产。投资3亿元的荣达织造项目,今年建成3.5万平方米的车间,明年将全部建成投产。达产后,产值8亿元,利税过亿元。投资3亿元的艺达20万锭精纺项目将于10月份开工建设。这几个项目投产、达产后,定陶县家纺产业优势将充分凸现。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推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浙江而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在“五个统筹”中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 者:王东祥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刊 名:浙江经济?英文刊名:ZHEJIANG ECONOMY?年,卷(期):?“”(3)?分类号:F12?关键词:?

篇3: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在省委、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发生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最近,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到灌云县进行了调查,对“洼地”里奏响跨越奋进的新乐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一:发自“洼地崛起”的最强音

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

历史上,这里是一片盐碱地,灾害频发,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云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崛起振兴的强烈愿望,带领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直到XX年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全省洼地中的“锅底”。

XX年初,县委领导班子调整以后,这个长期处于洼地“锅底”的重点贫困县,却奏响了“洼地崛起”的最强音,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三年三大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纵向比连创历史新高,横向比在盛市持续进位,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设施栽培先进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社会治安安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特别是去年在困难和挑战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获得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三年来,最可惊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长期以来,灌云县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小步慢跑的状态,甚至一度在徘徊之中。XX年以前灌云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县(市)后列,有的指标甚至排在全省县(市)末位。到“十五”期末的XX年,财政总收入仅2。4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1。48亿元,仅有一个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2/3的乡镇低于500万元,还有7个乡镇不到300万元;人均gdp连续3年、财政收入连续4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5年排全省倒数第一。但近三年多来,灌云县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一是总量翻番。gdp由XX年的46。48亿元增加到20XX年96。72亿元,三年增长了1。1倍,年均递增27。67%,比“十五”期间高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XX年的26。2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三年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67。72 %,比“十五”期间高5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由XX年的6。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三年增长14。4倍,年均递增148。7%,比“十五”期间高136。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由XX年的1632万美元增加到1。55亿美元,三年增长了9。5倍,年均递增111。7%。二是质态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XX年的36。4∶33。9∶29。7调整到20XX年的30。5∶43。8∶25。7,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三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4。7%,三年提高了5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7。6%,三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达81。1%,三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的排名三年上升了15个位次。三是效益倍增。20XX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达11亿元,是XX年的44倍,年均增长14。3倍;财政总收入达17。01亿元,是XX年的6。6倍,年均增长87。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是XX年的4。6倍,年均增长65。73%,增幅位居全省52个县(市)第二,总量排名三年内前移了8位。

三年来,最可叹的变化,是县城面貌的变化。三年前到过灌云县的同志脑海中留下的是这样一种印记:县城破旧、道路狭窄、房屋凌乱,管理不到位,环境不优美。当时全县不仅规划建设混乱,总体框架没有拉开,而且市政设施极其薄弱,城区只有一组不起作用的红绿灯、两部电梯、 3条半主干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都很差,“脏乱差”几乎成了灌云县城的代名词,客商不满意,百姓有怨气。如今,城区面积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37。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新县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新建马路平坦宽广、市民广场绿树成荫;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赐予的大伊山和盐河,展现了“山”的神韵,凸显了“水”的灵气,显现了“绿”的秀美,更把灌云县城衬托得俊朗而秀丽。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晋升为国家3α级风景区;县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XX年市民广场建成后,开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万名群众欣喜地涌入广场,争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

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变化。XX年以前,灌云的民生问题困难重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群众怨声载道。据资料显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66亿元,排在连云港市末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覆盖率远远不能达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都很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现状,灌云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着重点,同时又作为激发群众创业冲动的着力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发展中改善民生。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3元,比XX年增长40。5%,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长5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3亿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净增27。2亿元;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配套资金2。0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85%以上,新增各类医疗设备397台(件),较好地完成了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任务;三年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2万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点完小以上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达标篮球场和农民图书室;城镇登记失业率从XX年的4。12%回落到20XX年的2。68%,新增城镇就业20XX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412人,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家庭的“零就业”问题。三年来,最可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灌云人对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过且过、精神萎靡、自甘落后,甚至自暴自弃。很多干部求稳怕乱、无所作为,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环境极差,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前几年,一韩国客商就被谋财害命惨死在歹徒之手,周边地区发生了案子也都指认是灌云人所为,即使灌云本地人也不敢随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测。因此,灌云在外形象差,在内也受鄙视。过去,无论是出差在外的灌云干部,还是在外学习、工作的灌云籍人士,大都不愿意讲家在灌云;盛市表彰奖励,基本上没有灌云的份,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近三年来,灌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让干部群众看到了灌云发展的希望,激发了沉寂已久的发展激情,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各级干部把敢思敢想、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作为行为准则,把事事争第一、样样争先进、项项争一流作为目标追求,“吃三睡五干十六”、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大都在加班、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已经成为灌云干部的工作常态。群众思富求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在,灌云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闪闪,而是以“我是灌云人”为自豪;现在,灌云人再也不仅仅是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而是充满自豪走上主席台领奖。去年,县长走上主席台领取灌云县获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奖项的闪亮镜头已经永远定格在灌云人民心中。由于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以“xxxx”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步深入人心;遵纪守法、争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逐步普及,三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1。2个万分点;特别是感恩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逐步发扬,义务献血、义务保洁、义工助弱已成为灌云人的一种时尚。20XX年春节前,灌云县成立慈善基金会,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干部群众一下子就捐助了350万元。

三年来,最可赞的变化,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变化。过去,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群众对现状普遍不满,上访集访非常频繁,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灌云县从XX年起连续2年被确定为省信访重点管理县、连续3年信访工作考核全市倒数第一,信访量是连云港其他3个县的总和,从XX年到XX年连续4年县政府大门没有打开过。现在,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对县委负责,使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同时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全县信访总量3年下降了68。7%。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领部门的同志走街串巷10华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地解决问题。有的群众早早等在路口,为的就是与书记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甚至拉着书记一起合个影。群众都说:“我们与书记没有距离。”今年高考期间,唐铁飞同志接到一个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长因孩子参加高考,十分紧张和焦虑,希望他能够回个信息,以此舒缓紧张的情绪,唐铁飞同志欣然满足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事、烦恼事的信息,唐铁飞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条,他都认真地一一答复。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民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之忧,帮民之困。由此带来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发展的实绩,各级干部作风的改变,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广大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

灌云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灌云县的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谁能想到灌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灌云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同志都说:“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做成了我们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过去到过灌云的或了解灌云的人,看到灌云三年来的变化,也无不惊讶和交口称赞。XX年5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到灌云调研视察时,对灌云“xxx”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灌云的变化使我们对苏北的发展、对“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十分关注和关心灌云,充分肯定灌云的发展变化,给灌云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同志把灌云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称之为“灌云速度”。XX年以来,省内外各地到灌云参观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有苏北的同志,也有苏南的同志,最远的来自重庆,接待50人以上考察团达70多批次。

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再次证明,“贫穷不会生根,落后不会永远,一切全靠奋斗”。洼地崛起,虽然不能跨越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特定发展阶段的时间和过程。凡是到灌云来参观考察的人,在惊叹之余,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会发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奥秘究竟在哪里?为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对灌云县三年发展的历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二:来自科学决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云县三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洼地锅底”奏响的跨越奋进的新乐章,其主旋律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其主基调就是“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围绕这个“主旋律”、“主基调”,灌云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灌云县的基本县情结合起来,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而又坚决果断地在三个层面上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由此,在县域发展的舞台上演绎成为跨越奋进的新乐章。

第一个层面上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全县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头等大事,也是县域经济决策的首要任务。灌云资源禀赋充足,背靠陇海铁路,紧接连云港港,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县级之最,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拥有39公里海岸线、140平方公里的滩涂盐田,是发展临港大工业、大产业、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抛荒或浅层次的粗放开发状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规划。XX年初,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依据灌云资源优势,对县域经济、港口、县城及重点区域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此确立并快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凸显山、水、城相拥的优势,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苏北有位的旅游生态城市;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为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张临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努力把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苏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把杨集物流区打造成为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经济带、产业带和地理空间带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充分显示了灌云人跨越发展的开阔视野和敢于超越的气魄胆略,特别是规划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20亿元的华能风电入驻了,投资15亿元的五洲造船进来了,投资10亿元的汽车轮毂落户了……重大项目集聚的“热岛效应”正在灌云加快形成。

第二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正确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战略。

灌云的领导同志认为,在明确全县生产力总体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按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战略来实现“一城一港四区”的总体布局。他们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借鉴苏南发达县(市)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灌云县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导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一是富民强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规定了县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在灌云县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定位、总目标的简单贯彻和延伸,而是蕴含了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基本县情的清醒认识和发展任务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像灌云这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穷”、“县弱”。因此,让全县百万人民逐步富起来,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强起来,是灌云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富民是强县的目标,民不富,无以称强县;强县是富民的途径,县不强,无以致民富。三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富民强县”这一在全省带有普遍性的口号,在灌云这一长期贫困的地区发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它顺应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跨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工业兴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现阶段灌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第一产业2。6个百分点,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仅11。69亿元,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范围的主体经济。正是紧紧抓住和坚定实施工业兴县战略,20XX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后56年都未能实现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三是环境立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和决心。灌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过程中,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苏南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初期走过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从中引出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避免苏南发达地区曾一度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上项目、铺摊子”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就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起步虽然晚,但起点决不能降低”的原则,坚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提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决不引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决不承接低层次的淘汰转移项目,决不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项目,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海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xxx”以来,灌云先后拒绝了大体量的高污染项目近30个,投入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2。83亿元,20XX年全县万元gdp单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了1143吨,占连云港全市减排总量的45。7%。这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层面的科学决策:选准战略突破口。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正确的发展战略,只有认真实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实施和落实的首要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突破口。选准了战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点,有效集聚和配置组合各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初战告捷的实际成效来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向纵深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县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实际出发,选准了三个战略突破口: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以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在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时,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把灌云的`情况与苏南县(市)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是由当地农民创办乡镇工业起步的,而灌云不具备当年苏南创办本土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工业化的起步,必须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外来项目为主要途径;二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过程,而后发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也可以超越布局分散、处处点火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就应该以园区为载体,把引进的外来项目向园区集中。为此,自XX年以来,灌云县抓住全省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果断实施工业东进战略,举全县之力建设临港产业区、县经济开发区;并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有希望,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把抢抓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全县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4个、超10亿元的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新增规模企业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和壮大,产业集聚、资本集约、企业集群的效应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长了4。1倍,工业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增长了44倍,继XX年一举结束十多年来无一家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过300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历史后,20XX年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达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千万元的7家。XX年兴办的县经济开发区,到XX年底仅落户11家企业,财政收入仅98。3万元。从XX年开始,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到20XX年底,进区项目累计达152个,投产企业累计达110家,初步形成了以连云港腾翔金属材料、恒辉轮毂制造、鲜禾制鞋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全区从业人数1。6万人,20XX年销售收入41。5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创办的临港产业园区,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不断强化服务效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重从浙江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招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三年累计进区企业3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143个。20XX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入库税金在XX年的零起点上突破8亿元。

在推进城镇化上,以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传递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北少有的同时兼具山、水资源优势的灌云县城,有着可资发掘的充足禀赋。古老的盐河穿城而过,绵延的山前河、小鸭河沿城环绕,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对灌云的赏赐,大伊山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墓葬群也彰显出灌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三年前的灌云县城规模孝实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没有集聚外来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没有带动农村的辐射力,因而不可能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灌云县的领导同志由此认识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必须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合理做大县城规模,着力做强县城实力,积极做优县城功能,精心做美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的地位,放大县城的作用。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扩张、拉动增岗就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三年间,县城实施了40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7000多户,其中1900余户的拆违还创造了灌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奇迹;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建、运营了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商贸城、四星级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开工建设了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区;县文体中心、妇儿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区高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新铺城区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环环相通的路网体系,并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场和管道天然气,填补了灌云城建史上的三项空白;新安装路灯1630组、红绿灯9组,新建交通隔离护栏2。3万米,新铺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间清运垃圾1万多吨、疏浚城区河道19公里;城区新植大树3万多棵,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突破口。灌云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曾受益也受累于粮棉高产,农民饱受了长期丰产不增收的痛楚。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矗为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农民的经济产业,灌云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了“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的创业增收竞赛活动,大力推进以扩大设施栽培、花卉苗木为主攻方向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从XX年开始实施了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公司运作、股份合作、能人带动等来培植发展主体。县财政在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大棚蔬菜热、花卉苗木热、高效养殖热正在灌云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还拉动了流通业、运输业、加工业,产生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多渠道增收的联动效应,现代高效农业已经初步成为灌云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和最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致使外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的大背景下,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决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决策思路在苏南县(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许多举措在苏北洼地率先崛起的县(市)也都做过,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灌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都是全新的理念,无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实践中也无不显示了灌云的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有很大的差别。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省的精辟观点,但没有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提哗众取宠的口号,没有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没有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从灌云的基本县情出发,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善谋天时之势,善用地利之优,善聚民众之力,谱写了一篇跨越奋进、激动人心的新乐章。这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他们开拓创新的领导艺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报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云三年走过的历程,还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贫困地区要崛起振兴,不仅仅需要有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县情实际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布局、正确的战略和现实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执行落实的力度。“不落实,一切都会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实干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学的决策变成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化为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靠全县上下共同谱写崛起振兴的新乐章,形成跨越奋进的“大合唱”。而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

思想上的差距是无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在灌云的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结,导致发展信心不足、观念封闭保守和严重的畏难情绪。灌云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崛起振兴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快培育内生增长机制。从XX年开始,他们重点围绕解决“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等问题,层层递进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以激发动力为主题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云人知灌云事,灌云事靠灌云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鄙视平庸,藐视无为”、“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等理念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以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更新观念工程,教育和引导全县上下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不为既有的发展模式所局限,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却步;以激励实干为主题的创新实践工程,着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为实干者减压、为改革者松绑、为探索者卸担,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快走上了推进灌云崛起振兴的舞台。观念变,一变百变;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干不苦熬、服气不服输已成为灌云人最显著的精神特色,并转化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知耻而后勇”。一旦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详细考察灌云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进程,可以发现,灌云县的领导同志不仅善于通过解放思想来扫除存在于全县干部群众中共同的思想障碍,而且十分注重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提升、凝聚、增强、激发“四个力”上下功夫。这无疑是灌云县在解放思想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县级领导班子的指挥力。

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解放的程度,事关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推进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共识;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的共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反复比较、研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战略突破口的共识;在总结过去“醒得晚、下床迟”的教训中,不断深化对强行入轨、强势推进工作方法的共识。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共识,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县委响亮地提出了“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的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

大家胸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地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成为善作决策的司令部,而且成为善抓落实的指挥部。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事关条线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抓落实的工作。尽管有些决策在实施之初少数人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议和指责,但他们始终直面矛盾困难,敢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凝心聚力,在实干中突破障碍,让成功的实践来判断;对确定了的工作,立说立干,先干后说,多干少说,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灌云的实践充分说明,成功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最有力的武器。

在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理论素养好,眼界思路宽,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有长期在贫困地区担任县级领导工作的经验,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又能正确集中集体智慧,处人处事坚持原则、刚毅果断,光明磊落,又关心同事、体谅下属,充满情义,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县长尹哲强同志,思想修养好,工作思路清,情况熟,作风实,能吃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置疑难问题的能力。他担任灌云县县长职务已有八年之久,不计名利,勤奋工作,既能在县委班子中甘做配角、当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当好“班长”、抓好协调,在干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难能可贵的是,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党政两个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公开讲话和私下议论一个样。党政两个一把手如此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在县级党政班子中是不多见的。这恐怕也是灌云县之所以能三年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机关部门的向心力。

县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是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灌云与不少地方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中梗阻”的现象。机关各部门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门、各用各的权、各做各的事、各谋各的利;有些部门遇到“好事”争权夺利,碰到“难事”推诿扯皮,甚至政出多门、相互牵制;有的部门对上看脸色,做表面文章,对下摆架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机关作风不转变,部门“中梗阻”的现象不解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就无法实施、落实到基层。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引导机关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机关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负的重要责任,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部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深刻变化。机关各部门围绕中心、关注大局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块块、服务基层的气氛浓厚了,互相协作、配套联动的作风形成了。从而大大增强了机关部门的向心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既积极行使各自的职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县级机关高效协调的运作。

三年来,经贸部门认真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举措,强势推进招商选资,全力培育规模企业,多策并举拓展服务业,强力推进民营企业在跨越发展中上新台阶,为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外经贸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外贸,着力主攻外贸,开创了灌云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20XX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大关,位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农业部门坚决贯彻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重大决策,按照三年建设10万亩设施规模农业的目标,编制《灌云县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规划》,抓好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丰富运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树立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以科学规划引领县城建设、以高压靠身的责任保障县城建设,以先进的县城经营理念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了400多项城建项目有效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担纲推进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财政部门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发展财政、和谐财政、为民财政、创新财政、阳光财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的文章,保证了财政实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形象不断提升,财政工作多次获得盛市表彰,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收入增收先进单位”。劳动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民政帮扶救助,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了积极努力。金融、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大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创造了团结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决策的根本组织保证。三年来,灌云县委在这方面采取了三条坚决果断、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强将放在第一线,为提高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创业有功的人用起来,把敬业有进的人留下来,把无所作为的人调出来,把败业有余的人撤下来”的用人导向,不看说功看做工,不看资历看实绩,不唯学历看能力,选派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坚持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次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彻底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实惠、给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在状态的干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来,全县评选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仆”等15个“十佳”,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向连云港市委推荐提拔的1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级干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一线作出贡献的同志。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提升干部的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拓宽眼界胸怀,提升知识素养,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基矗他们精心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组织开展“从我做起,勇争一流;激情奋斗,无悔人生”的主题教育;紧贴跨越发展大局,积极开办“星期六干部学校”,创办“创新与发展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先后组织66名科级干部、332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赴韩国考察学习,2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317名党支部书记赴华西村学习培训,100名村干部赴山东、盐城等地参观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崛起振兴、跨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拓宽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了从本部门、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实行倒逼机制,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养成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他们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开展“治假、治涪治庸”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的理念,大力倡导“真才实学、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绩实效”的“四真四实”作风。以“高标准、快节奏、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强力推行责任靠身的“四个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要求,把事关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量化为具体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抓;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一个个地排列出来,定人头、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一项工作由一个人具体牵头,一套班子全程负责到底;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问责问效,一事一清,兑现奖惩不欠账,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每项工作都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从头开始就以靠身的责任来压、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懒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着不让地狠抓落实推进。县、乡(镇)机关全面推行1/3的人离岗招商、1/3的人服务基层、1/3的人留岗敬业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把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逼向”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信访稳定、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着力构建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灌云的实践又一次表明,在长期贫困的地区,处在崛起振兴的初始阶段,强行入轨、强势推进的做法,虽然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挤压式,“压”出了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紧逼式,“逼”出了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成为习惯,习惯而后自然,进入自觉、自为的状态。在调查中,灌云的许多干部都说了同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很大,工作实在太紧张,但心情舒畅,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干成了,确实很有成就感、荣誉感,想到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无怨无悔了!”

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导民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富民政策后,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导群众。XX年以来,灌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农业设施栽培。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滞后,农民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愿下本钱“冒险”,因此,这项政策推行的初期,农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采取示范带动和典型引导的办法,让农民真切感受到设施农业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XX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带头建设蔬菜大棚2600亩,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转让给农民。同时,县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新建每个标准日光温室奖补4000—5000元、新建每个标准钢架大棚奖补1—2万元,较好地调动起了一些脱贫致富欲强、经营理念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群众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沂北乡共建设施农业6000亩,获县政府奖励33万元;龙苴镇石门村支部书记王占志不仅带动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个,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周围人富裕的例子层出不穷,农民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投身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和农民手中的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三年前,许多人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10万亩设施栽培高效农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三年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再扩建10万亩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灌云县的广大群众已真正被动员起来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致富冲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必将会不断提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县域发展的征途上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矗它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群众的生活还称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三年的显著变化,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用灌云人自己的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谋划比计划更重要”,既要敢于冒雨而行,更要善于未雨绸缪;“实干比说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导,更要靠实干行动引领;“团队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既要倡导个人激情奋斗,更要倡导团队合作拼搏。从灌云县三年的显著变化,联想到苏北其他县(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

篇4:加强资本市场管理实现安徽经济腾飞

加强资本市场管理实现安徽经济腾飞

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可上市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已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现状,强调要采取合理措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安徽省经济综合实力.

作 者:关进礼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15(1)?分类号:F127?关键词: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 ??现状 ??合理措施 ??经济综合实力 ?

篇5:电子政务建设: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电子政务建设: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这些地区是否有必要推广电子政务?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经济发展?

在欠发达地区开展电子政务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问题?在这些地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电子政务改变了什么

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依靠“愚公移山”精神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强调要靠改变地方领导干部落后的、保守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干部培训方式相比,电子政务的手段更加有效。

一个经常上网浏览信息的干部与一个不能上网的干部,其业务素质区别很大.对信息化有深刻理解的干部会借鉴各地网上公共服务经验来提高本地网上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那些没有接触信息化的干部是不会想到这一点的。推行电子政务要求领导干部会上网,会用电子邮件,会基本操作,这给他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并使之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比办多少个培训班都管用。

欠发达地区很多事情做不好与当地干部的作风松懈、行事粗放密切相关。在推行电子政务之前,由于干部管理工作是粗线条的,干部桌子上公文堆了一大摞,做没做事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道。推行电子政务以后就不一样了,工作任务布置、任务进度检查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认事不认人,计算机系统的严格管理迫使干部日常行政工作精确了、规范了。

开展电子政务还能提升欠发达地区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把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在网上进行公布,通过门户网站与热线电话接受企业、公众的意见,可以极大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民主监督,减少官僚腐败、玩忽职守、欺民霸市等丑恶现象的发生。

回答群众的电子来信可以使干部更容易了解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社会监督的巨大压力,促使干部小心行事,推动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因为如果他们行为有不检点之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互联网上就会被痛批一番。

此外,开展电子政务能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做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工作。

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收入少,往往面临财政困难。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需要支出的财政项目很多,有限的资金很难分配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因此,虽然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推进。

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筹措建设资金。有很多实际案例说明,这些方法是可行的,是这些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建设资金来自何处

第一,利用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资金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作为资源的主要控制者,掌握着大量机会成本很高的稀缺资源。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政府

[1]?[2]?[3]

篇6:电子政务建设: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电子政务建设: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这些地区是否有必要推广电子政务?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经济发展?

在欠发达地区开展电子政务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问题?在这些地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电子政务改变了什么

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依靠“愚公移山”精神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强调要靠改变地方领导干部落后的、保守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干部培训方式相比,电子政务的手段更加有效。

一个经常上网浏览信息的干部与一个不能上网的干部,其业务素质区别很大.对信息化有深刻理解的干部会借鉴各地网上公共服务经验来提高本地网上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那些没有接触信息化的干部是不会想到这一点的。推行电子政务要求领导干部会上网,会用电子邮件,会基本操作,这给他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并使之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比办多少个培训班都管用。

欠发达地区很多事情做不好与当地干部的作风松懈、行事粗放密切相关。在推行电子政务之前,由于干部管理工作是粗线条的,干部桌子上公文堆了一大摞,做没做事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道。推行电子政务以后就不一样了,工作任务布置、任务进度检查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认事不认人,计算机系统的严格管理迫使干部日常行政工作精确了、规范了。

开展电子政务还能提升欠发达地区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把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在网上进行公布,通过门户网站与热线电话接受企业、公众的意见,可以极大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民主监督,减少官僚腐败、玩忽职守、欺民霸市等丑恶现象的发生。

回答群众的电子来信可以使干部更容易了解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社会监督的巨大压力,促使干部小心行事,推动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因为如果他们行为有不检点之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在互联网上就会被痛批一番。

此外,开展电子政务能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做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工作。

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收入少,往往面临财政困难。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需要支出的财政项目很多,有限的资金很难分配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因此,虽然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推进。

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筹措建设资金。有很多实际案例说明,这些方法是可行的,是这些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建设资金来自何处

第一,利用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资金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作为资源的主要控制者,掌握着大量机会成本很高的稀缺资源。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政府领导缺乏企业家的经营意识,使得许多有用的政府资源被闲置或浪费,这是非常可惜的。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它们发挥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通过将政府资源合理地经营,使政府资源从政府部门手中转移到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的企业或个人手中,才能使政府资源获得最大收益,从而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

案例一: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总计1个市辖区、两个县级市、8个县。末,全市总人口为410.8万人。,全市GDP总值为39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3.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

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是衡水市政府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服务型政府而设立的派出机构,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主要职能包括行政审批、行政收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投诉处理、网络控制等,是集管理与服务、审批与收费、协调与联动、投诉与监督、信息与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纳入中心的市级行政审批服务项目550多项,其中收费项目180多项。市直40余个部门和桃城区部分职能部门计150余名工作人员进驻中心集中联合办公。

在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所装修费用由一家银行贷款解决,通过政务服务中心运营之后所得各项收费逐月予以偿还;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备购买费用、软件购买和开发费用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由中国网通公司承担,条件是衡水市政府必须租用网通公司线路。

衡水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不仅可能,而且不需要通过以政府财政高投入的方式完成。

第二,与企业开展公私合作

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政府部门无论是从工作职能上,还是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都不可能养一支专门的队伍来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大量的政府业务系统开发、政府网络维护等工作,应通过招标等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IT公司去做。这样,政府部门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来源,IT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从而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案例二:

北京市政府以“统筹负责制”的方式交给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信)来建首都公共平台网络,后者负责网络运营及一些应用系统开发,政府只负责一些基础建设投入。这样做,政府的负担小了,而首信也会因越来越多委办局的接入而获得利润,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这就是首信提出的“建设-拥有-运营”(Building-Owning-Operation,BOO)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由企业投资并承担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企业,而由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提出需求,政府部门每年只需向企业支付系统使用费即可拥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权。

第三,吸收民间投资

在电子政务建设投资方面,必然面临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其中投融资主体的准入机制、投融资的原则、资本运作与监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保证政府财政一定量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吸收民间投资。

为此,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要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形成有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新的投融资体制。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好哪些是政府应该投资的,哪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

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例如,为了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韩国政府创造性地应用了“先投资、后结算”的融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韩国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投资。总之,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融资问题,可以为各级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有关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司/企业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带资承包方式。它是一种债务与股权相混合的产权,由项目构成有关单位,包括承建商、经营商及用户组成一个股份组织,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供货和施工实行一揽子承包。项目竣工后,在特许权规定期限内经营,向用户收取费用,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后,无偿将项目交给政府接管。BOT模式由于降低了投资风险,颇得一些政府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青睐,比如马来西亚兴建的南北干线公路、泰国兴建的机场高速公路、我国香港兴建的东区海底隧道和大佬山隧道等都引用了这种模式。

案例三:

青海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青海劳动保障信息网项目就采用了BOT模式,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一揽子承包。这个项目由青海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提供信息资源、政策指导和政策保障,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信息系统,并拥有投资部分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这部分投资将通过发售社会保障卡、发卡广告费收入及收取使用费等方式回收,回收部分的产权将相应移交给青海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经初步计算,该项目投资规模为8000万元左右,建设周期为3年,整体工程已经于月中旬正式开始。预计到,青海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上百万人可望在省劳动保障信息网上查询到各自的档案资料,以及全省各地区的社保联网信息、优惠政策等。这对于加快建立和完善青海的劳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和规范管理体系将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只要欠发达地区坚持实用原则,注重实效,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就不会太昂贵,就能持久地进行下去。实际上,电子政务建设不一定非要全部计算机化、网络化,传统信息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互结合会更加富有成效。

只要电子政务系统真的能够带来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就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财政拮据使有些欠发达地区领导认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件奢侈行为,他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反过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着手,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电子政务建设的侧重点有哪些

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条件

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前农民工流向、求职都是靠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帮助,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这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例如,可以为农民工建立专门打工档案数据库,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诚信记录、不良记录等,便于雇主雇佣合适的人选,也可以为地方树立良好的形象;可以通过劳务信息网等形式为农民工和雇主单位提供劳务信息,针对农民工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可以建立农民工救助信息中心,发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或个人名单,发布工作环境恶劣的雇主单位名单,发布劳务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信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劳务输出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来说意义尤其重大。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劳务输出网站,建立了劳务输出数据库,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长期通过劳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中国西部劳务信息网”链接了国内63个大型人才网站和55个中国驻外机构,使劳务开发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为了构筑劳动力输出平台,实现劳务输出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河北省承德县组建了劳动力就业服务局,在25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部分村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县劳动力市场还配备了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强化网络建设,加快信息发布速度。他们还充分利用乡村两级劳动力市场,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摸清了全县劳动力底数,掌握了劳动力外出意向,并将京津等地的用工信息,及时利用县电视台、劳动力市场显示屏和乡村劳动保障事务站进行广泛宣传,帮助农民确定合作意向,组织劳务输出。郑州市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建立了“郑州劳务输出网”,此外沈阳等地也建立了劳务输出信息网。

解决“三农”问题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往往以农业为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而信息不畅是阻碍农民致富的关键问题之一。例如,许多农村地区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问题,这一方面使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粮食、农副产品资源的巨大浪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引入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实时发布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与配置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农产品交易智能联络系统、农产品电子议价系统等。

农民缺乏有关农业知识,没有掌握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专项技术等也是阻碍农民致富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还是依靠祖辈流传下来的农业知识从事农业生产,许多现代农业知识,如农业生物工程等,还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农村实际农业生产中。这样低效的生产方式使中国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对于推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进程意义重大。

因此,对于“三农问题”方面的电子政务,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要着重做好农村市场信息网、农村科技信息网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支持农业发展,加强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在“三农问题”电子政务方面,安徽省的经验值得借鉴。“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网站围绕政策、科技、市场三大主题,重点与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象局等部委联网的宏观经济指导信息;本省农口厅局、科技厅、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提供的各类相关信息;各地兼职信息员每天定时、定次收集整理的本地涉农信息,并聘用79位涉农专家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除1

89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个村级信息点外,已发展注册会员3.5万多人。

招商引资也需要更新方式

招商引资是解决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总量过低、活力不够、领域不宽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效措施。注重吸纳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品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将有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壮大。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欠发达地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展招商引资电子政务建设是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改变传统招商模式、促进客商投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招商引资深入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网上招商引资已经成为招商引资新的工作方式。因此,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加强招商引资网站建设。国内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例如“贵州省政府招商引资信息网”。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加强“一站式”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办事效率,在外商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例如,衡水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审批大厅共入驻14个市直部门,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外商投资等项目提供“一站式”联合审批服务。项目的立项、备案、审批等各个环节的手续均可在大厅办结。有关项目在符合规定程序、提供必要申报材料后,均可得到限时办结、优质高效的服务。申请者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为民服务联动电话提交申报资料,下载项目审批表格,咨询项目审批信息,查询审批进度。

后 记:人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当地政府一定要积极带头电子政务的组织、规划、应用和管理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力量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但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市场力量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会弱得多。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远见,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固然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另一个因素非常关键,就是要有若干有理想、有魄力、有激情、渴望成功的领导能够有力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事业的发展。激情是一位成功者的重要品质,激情要比方案更重要,有激情的人可以不断地改进方案,可以失×嗽倮矗直至成功,因此再好的方案如果没有具有激情的人去推动也是做不成的。

对于欠发达地区缺乏电子政务人才的现状,要大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在欠发达地区,吸引电子政务人才是十分困难的。大学本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都很少,更不用说高级复合型的电子政务人才了,通常处于“既聘不到,也养不起”的尴尬境地。这就需要加强本地实用型的信息技术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篇7:企业文化――实现战略规划的助推器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要制定发展规划,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及所在区域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经济走势,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虽然,很多企业的发展历史并不十分久远,有的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成立起来的,但是,笔者发现,在大量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中,企业文化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塑造某某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执行力”,这种典型的字句出现率极高。

如果说很多企业家都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出来反驳。但是,如果说企业家都不重视企业文化,就会有很多人不认同。“三流企业竞争产品,二流企业竞争品牌,一流企业竞争文化”。这是绝大部分企业家都很熟知的道理。

不过,思想不能代表行动,只在思想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文化专家熊梦先生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事实上,很多企业家只是在口头上重视企业文化,并没有把它当成经营管理的大事来抓。比起市场、资金和人才,企业文化的作用毕竟不是显性的,不是紧迫的,更不是立竿见影的,

于是,很多企业家将战略与文化割裂开来,不知道企业文化到底应该占有多少份量。

其实,不论是约定俗成的潜文化,还是刻意打造的表文化,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不管你是否重视它,它都存在。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企业向好或向坏的方向发展,就看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否引导和利用好这股力量,使其变成保持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

美国的约翰?科特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用了的时间,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证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过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

遥想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最终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官兵,是凭借巨大的财富、先进的武器、充足的兵力取得成功的吗?如果不是,那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争取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企业里难道不需要吗?在资金、技术、品牌和人才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国内企业,要想应对跨国企业新一轮的围追堵截,就得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助推器,企业文化主要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推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很多因素,其中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被企业家所忽视。例如,在某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管理,创建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这家企业的产品很有竞争力,企业盈利状况也不错,未来似乎也不会遇到太大的挑战。然而,企业的决策层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是管理有待完善,还是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总之,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篇8: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应对策.

作 者:华明伦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刊 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年,卷(期):2002?“”(2)?分类号:F3?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民收入问题 ??成因 ??对策 ?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句子(努力拼搏正能量的句子)

2022-7-12 1:02:00

投稿

初中入团申请书的入团动机和理由范文(初中入团申请书的)

2022-7-12 1:02:0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