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为了在中国市场掘金,外资能够潜伏40年,穷尽几乎所有办法,当你还没醒悟过来,它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这之中,最没有“武德”、声量最大的,当属高盛。
作为具有153年历史的美国顶级投行,高盛一直高坐于金融神坛,即使穿过金融危机,仍然光鲜亮丽,甚至得到“股神”巴菲特的青睐,被称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灯塔”。
别的暂且不说,疫情冲击的2020年,高盛狂揽445.6亿美元,约合2836亿元人民币,日入近8亿元。
然而,高盛屹立百年,背后都是市场投资人或企业的血泪。据媒体称,迪拜泡沫、希腊混乱、欧元危机等,都能看到高盛“出其不意伸出的‘黑手’所布下的天罗地网”。
到什么地步?连美国媒体都直呼:“高盛是吸血大乌贼,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的东西里。”
对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高盛自然不会放过。早在1984年,高盛就在香港成立亚太地区总部,以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制定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
趁着中国金融市场一点点开放的契机,1994年,高盛在北京和上海分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当承销商等途径向中国市场进击。
结果是,中企被高盛疯狂收割。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高盛从西部矿业获利17.47亿元,里应外合、围剿深圳公司海普瑞套现超20亿元,清仓式抛售口子窖套现约50亿元,更在合作中,使中航油损失5.5亿美元走向溃败,还让中国远洋损失39.5亿元,东方航空损失62亿元、中国国航损失68亿元。
更狠的案例,来自“宇宙行”工行。据《人民日报》文章称,2013年,高盛清空当时所持有的全部工行股份后,在不计算汇率变化和分红影响的情况下,“累计获利已达72.6亿美元”。
保守估计,高盛从中国市场攫取上千亿。这之中,当然有常规的市场行为,但也不乏“上不得台面”的操作。
其中,中航油溃败一役到现在仍然常被提及。
简单来说,2004年,中航油与高盛新加坡子公司杰瑞公司合作,当时高盛让中航油在期货市场做空原油期货,看跌未来石油价格,暗地里,它却大力做多原油,使原油价格飙涨。
很快,中航油第一笔交易出现高达580万美元的亏损,时任中航油总裁陈久霖要求立即斩仓,但高盛两次建议“挪盘”。
高盛的建议看似权威,却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盘,当中航油继续补仓,加大看空原油期货的数量,只是在为高盛“送钱”,以至于损失5.5亿美元,被迫债务重组。
饶有意味的是,杰瑞公司还是中航油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公司,同时又是中航油期权交易的第二大对手盘。
风险被对手管理,给你往深坑里带,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陈久霖回忆,局面最紧张的时刻,他有从31层办公室“纵身一跃、了此残生的冲动”。他没有自杀,却因新加坡指控其“恶意扰乱金融秩序”,入狱4年之久,出来后写出还原“中航油事件”的图书,名为“地狱归来”。
你可能疑惑,既然高盛如此没有“武德”,为什么这些知名中企还会和它合作,即使有前车之鉴,仍然停不下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媒体已经揭示:“在金融这场信息、资本、对赌的迷局中,参与者必须承受多空、输赢的苦与乐,这些被‘坑’的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时候应该都是希望分得一杯丰盛、美味的资本之羹。”
利益迷人眼,利益迷人心,高盛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资金规模和多种手段,一步步围猎中企。
你或许很难想象,被高盛坑得这么惨,陈久霖十年后反思“中航油事件”,只字未提高盛,反而认为救市不应半途而废,“这是一个血的教训”。
真正的“血的教训”,在媒体看来,是与华尔街之狼共舞时,“依然应保持专业和警惕”。反过来说,对手不够专业,缺乏应有的警惕和作战能力,这其实也是高盛那些年能够屡屡得手的根本原因。
不专业就会挨打,好在近些年,中企的资本运营能力得到不少提高,而国家也在2018年宣布在金融领域取消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到51%,到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得到消息,高盛迅速行动。2020年3月,高盛获得批准,将其在高盛高华33%的股权提高到51%,一举实现控股。
潜伏四十年,从外围观察、间接操作到合资上场,再到控股进击,以高盛为代表的外资步步紧逼,中企必须直面竞争,才能更专业更强大。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