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试成绩第一,复试倒第一被刷!今天是4月1日,愚人节,但这消息却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而是千真万确的真事!
近日,北京某医学院2022年研究生复试冲上热搜:该学院肿瘤学初试第一考生390被刷,第二名331分考生成功逆袭。
该院公示显示:肿瘤学专业2022年招生计划是1人,两人进入复试,杨某初试成绩为390分,复试成绩为77.93,最终成绩为77.96;
另一名考生陈某,初试成绩为331,复试成绩为90.86,最终成绩为78.53。
最终结果是初试第一的考生杨某以0.57分之差名落孙山,而初试成绩与之相差近60分的考生陈某,复试后最终成绩以微弱优势被录取。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认为复试有猫腻,甚至有想象力丰富的网友,将位于北京之外几千里的济宁联系起来,说上岸的陈某是关系户——是济宁医学院教务长之子,使躺着也中枪的济宁医学院不得不站出来发布公告辟谣!
实际上,研究生招生,初试高分,复试落水案例每年都有,实属正常现象,这也是研究生复试存在的必要性,否则的话,就像网友说得那样,“一考定终身”,复试取消就行了,没必要6个手指挠痒——多此一道。
研究生,研究生,招收的是搞研究的学生,因此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初试考察的只是研究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初试分数高,并不标志着研究能力就强,因而要进行复试——“面对面”测察。所以,复试不是初试知识的简单重考,而是要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搞研究的潜质、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有网友说,这个研究能力,通过简短的20分钟就能测察出来吗?考官有那么神吗?这是为“猫腻”准备的遮羞布吧?
平湖一柱只是一名普通人,自信没这个能力,但是,平湖一柱相信,高校的导师、考官,完全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达到这个水平的——不要说通过20分钟的综合测试,高水平者,只看一眼就能测定,否则的话,还做什么导师,带什么研究生呢?
举个例子: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像大家都知道的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人都是被其所发现重用的。
曾国藩用人考察,也像现在一样进行面试。
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刚吃完饭在院中散步——他有“饭后三千步”的习惯,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曾国藩对三人进行面试,曾国藩却说:“不必了,他已经面试完了。第一个人虚伪不实不可任用,第二个人忠厚保守,不可大用,第三个人忠诚坚毅,可堪大用。”
李鸿章感到惊讶:“您还没问三人话,怎么就知道了?”
曾国藩说:“刚才院中散步,我已对三个人做了观察,第一个人喜欢作假不实在,人前恭敬,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必是阳奉阴违之辈,不能任用;第二个人低头不敢仰视,是个忠厚人,可给保守的工作;第三个人,始终挺立不动,双目注视前方,眼光坚毅,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后来那三人发展,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最后那个“挺立专注”的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威名赫赫的刘铭传。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个人的品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真正的识人高手,不是“听其言”,而是“察其色”。现代研究生复试,更何况要经过“考官组”“望闻问切”诸多流程呢?
当下,研究生招生,一出现初试高分、复试被刷,就怀疑复试有“猫腻”者,有三种人:
一是考生及其家人、亲朋好友,这完全可以理解;
二是一些为吸人眼球的“流量客”,这些人是打着求真相、寻公平的旗号,凭个人主观臆想,胡编乱造,制造噱头,只是为了可怜的“流量”;
三是被“流量客”带了节奏普通群众,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复试过程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以已平常之心,度高校导师之腹”,就像段子里讲得那样“等咱有了钱,喝豆浆吃油条,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喝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以为自己凭20分钟的”面谈“无法看出人高人低,导师考官也一样……
当然,初试高分,复试翻车,毕竟还是个例。从整体上来说,研究生初试分高,复试分数也高才是“众数”。这不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陈楠,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初试成绩440,名列第一,复试后总成绩依然排名专业第一。
因此,备战复试的考生“莫为个例遮望眼”,只要自己能力强,复试定然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