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和续集《小丑回魂2》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是关于一群孩子(以及他们长大以后)对抗怪物的故事,只不过这个对抗过程中间隔了27年,所以电影分成了前后两部来拍。
但电影中没有交待其中的怪物——也就是那只诡异的小丑的来历,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小丑回魂》的英文片名是“It”,改编自史蒂芬·金在1986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故事的开头和影片中一样,威廉的弟弟乔治在一个雨天,于下水道附近遭到谋杀,为德利镇一连串儿童失踪的案件拉开序幕(小说发生的年代与电影中有所不同)。
经过一系列追查,威廉和他的好朋友们,包括:被父亲家暴的贝芙莉、自卑于自己犹太身份的斯丹利、沉迷于历史书的黑人迈克尔、因为太胖一直被欺负的本、有多动症喜欢讲黄色笑话的瑞奇、被母亲过分保护的艾迪,这些人一道组成了一个废材俱乐部(Loser Club),帮助威廉查找事情的真相。
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人其实都见过那只怪物,不过他们各自害怕的东西不一样,见到的怪物的形态也不一样。由于无法确定那家伙到底是什么东西,废材俱乐部就将其称为“它”(It),也就是本片的片名。
但是“它”到底是个什么呢?斯丹利一直认为它是犹太教里的恶魔,但其实不是。
“它”诞生于宇宙之初的混沌,那片区域被称为超宇宙(macroverse),超宇宙是一群高纬度生物创造的,有关于那些高纬度生物(The Other),他们经常在史蒂芬·金的小说中出现,不过这与本文无关,今天就不赘述了。那些高纬度生物在超宇宙中创造了两位保护者:马图林乌龟和死光(The Deadlights)。乌龟表现得全知和善良,它常常为了避开死光的骚扰,躲在自己的壳里。不知道过去了多久,马图林乌龟从胃里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就是我们现在生存的那个。Em...所以在史蒂芬·金的设定中,我们现在都生活在一只乌龟的呕吐物里。
死光对无尽地骚扰乌龟也感到了厌烦,来到了我们的宇宙,大约在数百万年前,死光在宇宙中发现了地球,于是在地球住了下来,很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其后死光便进入地下陷入沉睡,它沉睡的地点在北美,后来发展成了一个人类的聚居地,就是后来的德利小镇。这一次它发现人类更加合它的胃口,因为他们恐惧时释放的皮质醇会改变肉的风味(所以这个死光还是个美食家)。
死光能够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表,所以它就利用这一点先恐吓人类,再将他们吞噬,在这一过程中它发现人类的儿童尤其容易感到恐惧,是理想的进食对象。不过人类是一种智慧生物,死光需要精心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于是在当地出现马戏团之后,它就以一个疯疯癫癫的小丑形象出现,并且自称潘尼怀斯(Pennywise,意为小机灵鬼)。
自此每隔一段时间,潘尼怀斯就会从沉睡中苏醒,在德利镇上诱捕人类(主要目标是儿童)。德利镇一直是失踪案件的高发地带,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当时的伐木业兴兴向荣,所以还是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到这里。
这个每次间隔27年的自助餐盛宴一直延续到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那里,威廉和其他废材俱乐部的成员在那只马图林乌龟的帮助下(乌龟在潜意识中告知威廉潘尼怀斯的真正来历),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将潘尼怀斯打败,不过这只是将其赶回地下沉睡,并没有真正杀死它。
27年后,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被召集到一起,艾迪牺牲了自己让其他人有机会掏出潘尼怀斯的心脏才将其真正杀死。至于为什么几个普通人就能打败一只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存在了的大神级生物,原著中的解释是他们都曾经得到过马图林乌龟的帮助,赋予了他们神秘的力量,不过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
说一些小的细节。
1.马图林乌龟和超宇宙是史蒂芬·金小说当中原本就有的设定,后来也出现在长篇小说《黑暗塔》之中(乌龟在黑暗塔中支撑其中一根光束),在《小丑回魂》电影当中,这个设定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镜头边缘好几次出现了乌龟,算是导演对这个设定的一种致敬。
2.“它”原本的形态就是三个相互环绕的光球(有点像三体运动),代表着混沌和没有规律。到了地球上它一开始的形象是一只巨大的蜘蛛状怪物,许多人认为就是“它”的真面目,其实这只是”它“众多骇人形象之一。
3.“小丑”这个形象据说灵感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主谋是一个叫做约翰·韦恩·盖西的人,他的职业是一个在生日派对上逗乐的小丑,后来他利用这个职业犯下了滔天罪行,有超过30人被他杀害,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史蒂芬·金借用了这个情节把它应用到了自己的小说里。
4.除了潘尼怀斯之外,“它”还用过许多化名,包括罗伯特·“鲍勃”·格雷(Robert·“Bob”· Gray)。史蒂芬·金的另一部小说《劫梦惊魂》(The Dreamcatcher)也是发生在德利小镇,其中的主角也姓格雷,目前还不清楚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罗伯特·“鲍勃”·格雷
5.尽管原著中明确提及了“它”已经被杀死,但后来史蒂芬·金的许多小说里都似有似无地暗示了潘尼怀斯可能还没死(他的许多小说都发生在德利,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原创##恐怖电影##史蒂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