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于荣光版《天龙八部》的开播,而又由于演员糟糕。果然毫不意外过去的97版,03版两个经典的版本被网友们重新提了起来。而除了《天龙八部》,其它金庸剧也有很多观众开始讨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自1955年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
文|令狐伯光
于荣光版《天龙八部》的开播,而又由于演员糟糕。果然毫不意外过去的97版,03版两个经典的版本被网友们重新提了起来。而除了《天龙八部》,其它金庸剧也有很多观众开始讨论。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自1955年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诞生,拍摄的影视剧太多了,各个版本到底哪个更好就成了观众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观众能够自由表达观点,这种争论更是时不时见诸于各种网络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金庸影视剧到底哪个版本最好呢?
如果单独从作品本身出发,什么演员,制作,再到改编原著一部一部分析只怕会很长,而且现在观众大多数的记忆在80,90和00版上,更早的看的少记忆不深,更晚的公认魔改严重贬低为主就没什么分析的必要。
那么,我们不如从历史大环境和影视剧的发展来进行一个分析。
tvb版金庸剧,在技术发展和环境限制下的发挥
我个人看过的金庸改编作品数量没有那么多,但是对于国内影视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观察,再根据重温的片段和一些评价,以个人感官而言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些金庸剧在观众眼中的地位。
1、60到70年代的港版金庸电影,作品包括58版《射雕英雄传》,60版《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63版《倚天屠龙记》,64版《雪山飞狐》,77版《天龙八部》等等。
这个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还在更新,火了跟着也就拍摄了很多电影,但是那时候的作品有个天然的缺陷,当时的影视技术不行、审美、表演风格也有限制。
于是乎,当时的金庸电影呈现了一种十分古老的舞台戏剧风格,要么就是现在观众熟悉的那种邵氏武打片的那种风格。演员要么是戏班武行出身,要么是剧组相关人员随意拼凑化个妆就上场。
打戏基本就是硬桥硬马的功夫片,完全别指望还原金庸武侠的奇思妙想。而且由于技术原因还原不了,对于故事剧情和地理还原也糟糕,并且十有八九要进行魔改,总之现在眼光看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接受。
除非你是邵氏武打片的忠实受众,或者金庸深度粉丝追寻以前作品。
这里还可以给大家提一个思路,那就是我们回顾60,70年代时期的香港武侠片,你会发现留下来的经典金庸武侠片很少,也就是对于香港武侠片的影响较小(直接改编的那种武侠片)。
像胡金铨《侠女》《空山灵雨》等等武侠片。
像楚原导演导演的古龙武侠片系列都比较出名,唯一能和金庸武侠剧沾边的大概是张彻改编《神雕侠侣》的《独臂刀》,后来的《新独臂刀》。
2、在影视技术的进步和环境变化下,港台金庸武侠剧终于迎来爆发,83版《射雕》,94版《射雕》,97版《天龙八部》,2001版《倚天》等等。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电视剧版本的金庸剧开始出现,主要就是香港亚视、tvb和台湾省的台拍。香港版的金庸武侠剧不用说了,肯定是童年滤镜加成最大的版本。
83《射雕》和刘德华版《神雕》,后来的tvb《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等,要么是父母辈的青年回忆,要么是80后,90后观众的童年回忆。这些版本的金庸剧优点有很多也就不赘述了,这里说说tvb为代表的港版金庸剧改编最大的问题。
第一是演员备选的范围太狭窄,黄日华一个人演了多少金庸剧主角、虚竹、郭靖,乔峰都演过。在他之前还有武状元梁家仁,至于配角基本上是铁打营盘,翻来覆去就是那些香港绿叶们。
第二是剧情魔改确实严重,尤其在早期改编作品里比较多,要么是为了成本考虑,要么是为了剧情的节奏,除了96《笑傲江湖》和陈小春版《鹿鼎记》对于主角戏份的修改外,多数改动效果都不太好。
第三就是格局小了点,也是香港武侠剧的老问题,武侠电影还好一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数套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借史表述个人感悟和家国情怀、江湖反思等等是根本,虽然并非完全遵照历史真实,但这个底色还是在这的。tvb拍电视剧场地周期经费限制在那摆着不可能完全还原《射雕》《天龙》《鹿鼎记》等小说中相对宏大的历史叙事。
只能把原本很大的戏压缩到几个主角的剧情上,包括场景也尽可能搞成箱式舞台风格,如果只看电视剧还好,能感受到演员和戏剧设定带来的强烈的情感,但看过原著再看就会觉得太小家子气,看起来就没那么爽了。
总之,tvb的金庸剧好看是好看,但是作为金庸武侠剧的改编不能让人觉得有金庸武侠世界的酣畅淋漓感,至少对原著观众来说不算太过瘾,尤其是看过原著过后再去看港版金庸武侠剧就是如此。
但大多数观众并没有看过原著,很多后来看过原著的也未必去重温电视剧。在童年回忆和情怀的加持下,已经有先入为主拉高评分的客观事实以及相应的刻板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tvb版金庸剧对于一些主角形象刻画的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加上当时香港演员的巅峰。这让角色变得非常讨喜,观感反而更好一些,典型就是陈小春版韦小宝,吕颂贤的令狐冲和古天乐的杨过等等。
同时代台版的金庸剧多数质量有限,而且早年通常是照着tvb拍的同时还强行往琼瑶剧言情戏码靠拢,其中或许有精品,但讲真有些金庸作品改编影视剧,并不值得多版本横向对比。
台湾版拍得较好的金庸剧,我个人印象中比较公认的有两部。
一部是94年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贡献了很多经典金曲和不少经典的角色。
另一版就是到东北实地取景,1991年孟飞版《雪山飞狐》,就是那个歌曲:雪中情、雪中情、雪中梦未醒、痴情换得一生泪印——
新加坡也拍过金庸剧但多数比较雷,印象里李铭顺,范文芳版的《神雕》一言难尽。
ps:新加坡拍得最好的武侠剧有一部80后观众应该印象很深,那就是结合古龙《流星蝴蝶剑》和金庸《笑傲江湖》的《莲花争霸》,沈冲,老爷子,白玉川,小蝶——
香港金庸剧最大的挑战确实是张纪中版,尽管它也不完美
2000年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金庸剧也像其它电视剧一样是两岸三地合拍模式,其实有一个版本也可以一提。
那就是2003版,也就是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典型的两岸三地合拍模式。
两岸三地合拍的武侠剧还蛮多,其它像《绝代双骄》《小李飞刀》《风云》《水月洞天》等等,但除了苏有朋版《倚天》,金庸武侠剧整体的数量并不多,可能是当时内地官方团队下场了吧。
这个自然就是从98年《笑傲江湖》开始的张纪中版金庸武侠剧。
2000年到2010年时期内地版本的金庸剧代表的就是张纪中那一系列,这个优点自然很明显。除了最初的《笑傲江湖》剧情大改引发争议,其他版本的张纪中金庸剧多数都是规规矩矩按照原著拍,对于剧情的还原算是相当到位。
而且,内地庞大的影视资源,人员储备和天南地北的地理环境的加持下,最终拍出了一部部具有原著那种历史视角风云色彩的武侠大戏,看起来是非常过瘾的,这个港台金庸剧基本达不到相同的水准。
同时也能寻找真正不同地域的演员去演原著里的角色。比如人家专门演过成吉思汗的蒙古族演员巴森,华筝,拖雷等角色也是如此,或是还原《鹿鼎记》的罗刹国的剧情,也只有内地版能做到。
这个选角方面,大多数剧集配角的选角多数都十分精妙,对于原作角色的还原也很到位,不是港台版能比的。
但张纪中版问题也很明显,最受争议的除了偶尔辣眼睛放飞自我的服化道,还有就是一些主角的选角。同样时隔20年,李亚鹏版令狐冲,许晴版任盈盈已经成了经典。胡军版乔峰,这版天龙的多数角色也受到认可,刘亦菲的小龙女也是如此。
但李亚鹏版郭靖,周迅版黄蓉,再到黄晓明版杨过等等都糟糕到时间也没法改变。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观众因为信息传播的原因,在2000年左右电视台播,碟片反复看刚看惯了港台版金庸剧,突然看到张纪中版金庸剧觉得差别太大,觉得不该这么演。
最后,2010年后还有个于正版和现在这些版本。
于正版就是诞生在中国“流量经济”的巅峰时期,制作水平,演员选择和故事改编都非常离谱,就没有什么分析的必要了。
2017年《射雕英雄传》过后的金庸剧,与现在的于荣光版《天龙八部》一样。
我个人觉得介于张纪中版金庸剧和港版金庸剧之间,无论是实景拍摄,故事剧情改编,演员的选择和全是慢镜头的武打设计。属于偶尔有些亮点,虽然没有于正版那么离谱,但终究无法和张纪中版和港版比较的情况 。
尾声
总的来说,金庸武侠剧8090年代的港版是个巅峰,限于环境和影视技术的关系。
这个版本更重着还原,或者改编原著中主角的人物关系,增强了演员的表演感染力和角色间的情感关系。而且当时香港动作设计的巅峰在武打上,配合当时刚发展起来又不算离谱的黄色激光特效。
张纪中版金庸剧很多都按照正剧规格去拍,因此看起来不像港台版那么小家子气,同时故事剧情相对更还原,场景也更宏大更真实,光影效果更讲究,可就是主角有点拉跨,服化道有点谜,动作设计其实是两个风格倒不完美是缺点。
最后,大家更喜欢哪些金庸剧,大家关注和讨论吧!
最后,我个人觉得两岸三地的金庸武侠剧比较,几部长篇小说是tvb版和张纪中版互为巅峰(张纪中后面《倚天》《鹿鼎记》不行),台版像苏有朋版《倚天》等也算经典了,但其中几部中篇小说改编的内地版倒是吊打港台版,港台版是偶尔有亮点但整体水准差很多。
那就是2002版《侠客行》,吴越版《连城决》,张纪中版的《碧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