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下半年的百团大战虽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指挥作战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却因此受到不少批评。反对者认为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在战斗中进行了与八路军不相适应的攻坚战,就连彭总自己也把百团大战期间的“关家垴战役”列为他的“四大败仗”之一。
单从部队作战前后的实力对比来看,百团大战确实给八路军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后遗症”,战前八路军主力团大都是两千人左右的大团,在战后却被压缩成一千人以内的小团。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各军区、主力师的作战团人员相对都很充实。当时八路军一共有13个老主力团,出师后又组建了3个正规团(115师689团,120师714团、719团),这16个主力团都是由老红军部队改编而来,部队里老兵多,战斗力很强。
后期新建的团,一般称之为“独立团”、“第X团”、“新编XX团”,大多数是以主力团的一个营、连为基础,加上地方部队扩编而成,部队主官大多数是此前各师的编余干部、抗大毕业学员、老主力团的副职,部队中有老红军作为战斗骨干,战斗力也有保证。
依托抗日根据地,发动当地群众踊跃参军,八路军因此得以在国民党当局加以种种防范和限制、且不给予正规番号的情况下,仍然得到较大发展。
百团大战前后,按标准编制,八路军一个主力部队的团,人数在2500人上下;地方部队的团,人数在1500人左右。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和总部直属队共出动105个团,约27万人,平均下来,每个团都有二千余人,装备虽然可能会差一点,但最起码兵员还是充足的。
但是百团大战一打,彷佛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二十多万大军把日寇打得晕头转向,这些“拿着汉阳造、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从此成了侵华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把八路军作为华北作战的主要对象,对国民党军队则执行以诱降为主的政策。
对此,国民党当局是乐见的。八路军竟然不声不响地扩充到了一百多个团,这是令蒋介石无法容忍的,国民党当局在稍后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经费的供给。甚至还有人认为,皖南事变也是百团大战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蒋介石打击新四军,就是为了间接报复八路军。
从1940年10月开始,日军华北方面军便纠集伪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报复性地“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在日伪的进攻包围下,八路军损失惨重,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造成了华北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
八路军不得不实行精兵简政,对部队实行彻底的精简。山东纵队、115师、129师都撤销了旅一级建制,与地方军区、军分区合并,129师实行甲乙丙三种团建制,甲种团三营九连、乙种团二营六连、丙种团四连,共编4个甲种团、7个乙种团、13个丙种团。
晋察冀军区实行7连制的甲种团和6连制的乙种团,120师实行1700人的甲种团、1200人的乙种团、1000人以下的丙种团三种建制。
但是这样的编制仅仅是标准编制,由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政策,以利部队生存,八路军很多连队都以排、班的形式分散到各村,化整为零。除了个别主力团以外,绝大多数团的规模都达不到一千人,尤其是日伪“扫荡”十分猖獗的冀中、冀东等地区,很多团只有600至700人,大大低于百团大战之前。
八路军战斗力下降、兵员数目降低,直接受损的是中国的国防实力,抗日战争也进入到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说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实力,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发动百团大战给八路军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和后遗症,也是客观事实。但能说发动百团大战错了吗?能把这个责任甩给彭总吗?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就已经预言,抗日战争必然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八路军抗日态度坚决,已经成为对日作战的中坚力量,在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的大背景下,侵华日军将主要矛头对准八路军是早晚的,这与八路军何时发动百团大战或类似的大规模主动进攻并无直接关系。
除非不打仗、不抗日,否则八路军遭受的巨大损失,是打赢抗日战争所必须要付出和承受的代价。
至于有人批评彭总此举不妥,用洪学智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予以回应,他说:“彭总百团大战至多不过是命令请示得晚,打鬼子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以“六星上将”的绰号成为军中美谈。洪学智出自红四方面军,抗战时在新四军第三师,解放战争时在第四野战军,与彭总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彼此交集并不多,也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洪学智并不是彭总最亲近的人,更不是什么“心腹”,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洪学智却敢于仗义执言。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囚笼政策”,策应了正面战争作战,抑制了国民党当局的投降逆流,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并粉碎了国民党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地位。
抗击日军,固然需要一定的战略、策略,但正如洪学智将军所言,在民族大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打鬼子什么时候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