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皮影戏在跨界融合创新中焕发新生机
皮影实验剧《长至归》延安首演
皮影实验剧《长至归》
日前,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影戏人间”年度成果展之皮影实验剧《长至归》在陕西省延安市鲁艺桥儿沟教堂首演。当晚,桥儿沟教堂在外立面灯光装置的映照下,成为一座暖橙色的亮丽教堂。
今年是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成立的第三年,继山西漆艺项目、云南金属工艺项目之后,陕西的皮影戏成为基金第三年度保护目标。陕西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雕刻刀法精湛、造型精美,唱腔类型多样,或长于文戏细腻的情感表达,或长于武戏激昂的战争场面,搭配皮影牵手出神入化的操纵技能,被认为是“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2020年,基金项目组先后组织多次实地探访,与陕西皮影非遗专家、传人深入交流,搜集大量一手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策划“陕西皮影座谈会”,就陕西皮影现实困境与传承方法展开探讨;举办“皮影艺术传承与创新研修班”,为皮影传承人提供审美设计、宣传运营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项目组从剧本、视觉、音乐、舞美等方面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陕西众多皮影艺术家通力合作,经过数月的筹备,成功实现“文化之美·影戏人间”年度成果展之皮影实验剧《长至归》在延安首演。
桥儿沟教堂并非专业的剧场空间,如何在这里实现对传统皮影戏的创新性呈现呢?项目组打破了传统皮影戏的平面性,重塑皮影戏的空间呈现,通过植入静默式剧场概念来丰富皮影戏的舞台层次感。融合皮影表演、皮影动漫与真人演绎,以及陕北民谣、意大利民歌、碗碗腔、老腔、爵士乐曲,使得这次全新的尝试带给观众更具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
皮影实验剧《长至归》是一部影射寻根意识的作品,讲述离家多年的主人公唐索,久别后回到故乡延安与家人共度春节,旧时的景致引发了怀旧的情绪。除夕夜,一家人团圆,唐索内心千回百转……本剧所蕴含的“回归”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长至归》的结尾,主人公唐索与父亲在秦腔版《桑塔露琪亚》的歌声中和解,一个在外漂泊的灵魂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回归故土。演出结束后,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陕西皮影艺术家们一一上台向观众致意,现场观众对他们的坚守和创作报以热烈的掌声。
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作为本次成果展的总策划,对皮影戏创新的急迫性与复杂性深有体悟。他说,作为集美术、雕刻、表演、唱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皮影戏的创新必然是视觉、表演、音乐、美术、编剧的集合。皮影实验剧《长至归》的意义便在于试图激发皮影戏这个古老体系的活力,为皮影做一次“两创”的示范。
随着现代大众娱乐方式的演化,陕西皮影行业面临从业者老龄化、皮影戏班凋零且后继无人的境地。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远表示,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的工作为“一场非遗活化的探索展示”;陕西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刘卫东赞扬皮影艺人的坚守精神,并感慨:“当前的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非遗传人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裁高祥钦表示,雪花秀作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和非遗守护者,始终坚守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使命,并致力于为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此外,年度成果展开幕式上,基金还相继展示了《文化之美·影戏人间项目宣传片》《陕西皮影艺人访谈录》两部短片,发布了《弦板腔皮影戏史话》和《陕西皮影项目白皮书》两本著作。其中,《陕西皮影艺人访谈录》则聚焦陕西皮影雕刻、表演、唱腔艺人,钩沉出他们的影戏人生。《弦板腔皮影戏史话》由陕西弦板腔艺人张志荣撰写,成稿后的10年未得缘出版,最终在2020年由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赞助得以成书。正如基金首席专家陈岸瑛在本书序言中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自己的文化,其传承保护理当以人民为中心。这部书稿的出版,暗合了非遗保护的初衷。”《陕西皮影项目白皮书》是基金2020年度的重要理论成果,书中对当前国内皮影的研究状况做了综述,对陕西皮影行业的现状做了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数个皮影创新案例,对陕西皮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了解,2021年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项目将关注并扶持广东粤绣。
作者:蒲波
来源: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