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句句意中可知,\"泊\"是\"(船)停靠\"的意思。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来读,即\"bó(阳平,第二声)\"。
然而相对而言,古人写格律诗是按古代皇帝\"钦定\"的\"平水韵\"作为平仄押韵\"尺子\"来遵循平仄规则的。因此说,读古诗只能依据格律诗作品产生的时代及相应的声韵系统来判断平仄读音,而不能简单地用今人读音来确定平仄读音。现在按平水韵(古声韵系统工具)标示杜诗平仄如下,供探讨交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述所标示的平仄规则可知,\"一\"、\"白\"、\"泊\"都是古\"入声字\",被古人视为仄声字。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已将古\"入声字\"分别归类到四声系统中了。遵照古声韵系统格律规则的平仄押韵\"尺子\",此诗中的\"泊\"应读作\"pò(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已将其归类为去声)\"。若按今人读音读作\"bó\",就会被视作格律诗平仄\"出律\",诗圣此诗就不会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了!
如此说,问题又来了。从上述按平水韵作\"尺子\"标示的平仄看,不难发现,杜诗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有\"孤平\"之嫌。而\"孤平\"历来被诗家视为格律诗的\"硬伤\",是格律诗病之一。
就探讨而言,你能否用中华新韵作\"尺子\",将\"泊\"字改为仄声字\"靠\"、\"顿\"、\"港(名词使动用法)\"……既符合新韵规律平仄规则又不失原意呢?可能一些人会说,你有什么\"资格\"改动\"诗圣\"之作?其实,我从小就是李杜的崇拜者了,因为爱好诗歌起萌于李杜诗篇!我们还是以清代学者赵翼所作的《论诗》五首中的第二首来回答吧:
论诗 七绝.一先(平水韵)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主旨是提倡继承中有创新,反对机械模拟。随着历史发展,各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而非有意贬低李杜先贤。这里谈“修改”也只是就平仄规则的探讨交流而已。
1. 综上所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2. 格律诗的审美,应按诗作品产生的年代和诗作品所用的相应的平仄押韵工具来判断格律诗诗句汉字的平仄。
3. 动辄就罗列一些古名人名诗,来为一些人大肆鼓吹的\"拗救格\"、\"特定格\"等\"孤平\"之作争夺一个\"格律诗\"头衔,从而自命不凡,是今人虚荣心的表现。其实,在格律诗平仄规则尚未完善明确的古代,名人名作中的古体诗也不少!
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名人名作中的格律也不尽完美,规律诗平仄押韵规则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历代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今人不能固步自封,自命不凡;也不能简单以所谓\"因律害意(境)\"否定格律诗赖以存在的正格平仄规则要求。爱好并创作符合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则的今人诗作,当标示出相应的声韵系统,方便读者以相应的声韵系统去审美。嫌麻烦且不讲格律规则的今人诗作,可标示为古体诗(如\"X古\")。总之,各种体裁都能表达\"意境\",而非必格律诗才能表达\"意境\"。相应体裁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的创作审美态度。
更多诗联创作审美常识,欢迎关注并点击我的头条号头像进入主页,再分别点击\"文章\"、\"问答\"、\"微头条\"、\"小视频\"等栏目,有图文示例详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