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搭把手,乡村振兴跟着走。文山市柳井乡斗咀村委会四门村巧做“牛文章”,用3年时间,这个村搭乘“牛事快车”,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该村牛年出栏达200余头,纯收入100余万元。
四门村农户养牛忙
柳井乡四门村,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坝子里,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山坝里的小村子,村民却通过养殖肉牛走出来一条致富路。记者走进肉牛养殖户沈朝云家里看到,他正忙着清扫圈舍、铡草、拌料......他告诉记者,虽然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只有让他的牛吃饱,他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7年的养猪以失败告终
沈朝云说,四门村山地多,耕地少,村民一直以来都是靠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一年到头的收入仅够村民维持生活。
为了改变生活现状,1989年起,他和村里的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可背井离乡的生活却也没那么好过。在外务工看不到希望的沈朝云在1993年回到四门村,决定发展生猪养殖,期间,最多的时候养到了50头生猪,但在养猪的7年时间里,因猪生病、价格波动大等原因,沈朝云产生了放弃的想法。
柳井乡斗咀村委会四门村小组组长 沈朝云
那个时候养殖技术也不是很专业,一头猪生病没及时发现的话,传染其它猪导致病死就要损失一大笔。而且生猪价格波动大,有时候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却是“零钱换整钱。
一次聊天开启养牛之路
就在沈朝云对要不要继续养猪的事情苦恼时,一次和朋友的聚中,朋友无意间问起沈朝云养猪的现状,了解到并不顺利后,朋友顺口说了一句“养猪不如养牛”,并向他介绍了养牛的优势。觉得养牛可行的沈朝云在2000年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5头杂交西门塔尔肉牛开始养殖。
沈朝云向记者介绍,当时的小牛一头5000多,在他精心喂养之后,卖出了一万多元的价格,除去成本,他一头牛净赚5000多元,这让沈朝云尝到了养牛的“甜头”。
因为有养猪的“前车之鉴”,他养牛时格外谨慎,并没有一下子扩大规模。因为资金问题等原因,此后几年时间,沈朝云都没有扩大规模养殖。到2019年,他养牛技术已经很成熟,这时,恰逢柳井工作人员到村里宣传贷款政策,觉得可行的沈朝云贷了一笔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
柳井乡斗咀村委会四门村小组组长 沈朝云
19年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当时养了20多头牛。除开成本,一头牛的利润在6—7千元,一年赚10多万,牛长势好的话能到16万左右。
村民打起“牛算盘”
而残疾“屠手”哥哥沈朝才是第一个跟着沈朝云养牛的。2012年,因为一场猪病,哥哥沈朝才的养猪之路至“戛然而止”,在弟弟沈朝云的点拨下,沈朝才也开始搞起了“牛事”,并成为成为村里养牛最多的大户。
在村里养牛地点太窄了,所以我租了林场来养牛。现在我主要养能繁的母牛,虽然过程长了点,但要比育肥牛效果好,我现在养着30多牛,因为母牛多,一年有也10多万元的收入。
沈朝云兄弟俩养牛赚大钱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后,村民们纷纷效仿,开始散养肉牛。沈朝云还当起了“牛保姆”,牛圈怎么搭?疫苗怎么打?牛怎么管理......一时间不少村民纷纷上门请教。
我是看见他们养牛赚钱,19年也开始学着养,我买了几头母牛和种牛来养着,现在年纪大了,不想出去打工了,而且养牛也不算累,一头母牛一年还是有1万左右。
计划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
在沈朝云的带领下,这个83户的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年出栏200余头,纯收入10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目前四门村的肉牛养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销售,都是农户散养散卖。他们表示,下一步将打算整村养牛户联合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我们很多农户想要扩大规模,再建牛圈,但土地审批不过关。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帮助,我们想成立养殖合作社,大家一起养好牛,养出高质量牛,提高我们村的收入。
走好绿色乡村振兴之路
柳井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大力发展种草养牛产业,既符合乡情又能保护生态,是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四门村养牛过程中,柳井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做好饲养管理和改良指导、疾病防控指导工作,定期开展消毒和加强免疫注射,同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方面的监管,指导制定村规民约,让村民互相监督,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