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核算养老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过渡性养老金。但是,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却没有这部分钱的,这是为什么呢?哪些退休人员有过渡性养老金,哪些没有,怎么算的?
一、什么是过渡性养老金?
所谓过渡性养老金,也称附加养老金。是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为特殊群体,额外发放的养老金。
二、哪些人有过渡性养老?
从计算公式来看: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1+平均缴费指数)/2*(视同缴费年限+折算年限)*1.1~1.4% 。
过渡性养老金与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个人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折算年限等因素有关。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养老金计发基数和个人缴费指数,相对来说是存在的数值,不可能为0。
但是,视同缴费年限和折算年限就不好说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视同缴费年限和折算年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退休时,有过渡性养老金,有的人没有过渡性养老金的最直接的原因。
简言之:退休时,有视同缴费年限、折算年限的人,就有过渡性养老金。反之,则没有。
举个例子:
沈阳市,1992年10月开始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那么,对于1992年10月以前参加工作的群体、有过知青、参军经历的群体,就会有视同缴费年限。对于1992年10月以前,有过特殊工种工作经历的群体,就会有折算工龄。
简言之:在当地建立社保缴费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知青、复员军人、特殊工种,退休时,经工龄认定以后,就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另外,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过去是不缴纳养老保险的。2014年10月,养老金并轨,事业单位职工也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对于在2014年10月以前的工龄,也可以作为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也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三、如何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1.什么是缴费指数?
缴费指数=个人缴费基数/当年全口径平均工资,也就是说,个人缴费基数越高,缴费指数越高。如果选择按照全口径平均工资的80%参保缴费,则当年的缴费指数为0.8。
由此可知,在大部分地区,缴费指数最低为0.6,最高为3.0。在个别地区,按照两年的全口径平均工资的算数平均数的60%作为当年的最低缴费基数,这样的话,就导致当地最低的缴费指数在0.55~0.6左右。
2.如何计算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与当地建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的时间有关。
比如:沈阳某工人,1987年6月参加工作,通过《沈阳市视同缴费年限对照表》可知,该员工的视同缴费年限为5.3333年。
上面提到,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测算一下。
举个例子
沈阳市2021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为7530元,王大爷2021年12月退休,视同缴费年限10年,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指数0.8,退休时,王大爷的过渡性养老金是多少?
王大爷的过渡性养老金:7530*(1+0.8)/2*10*1.4%=948.78元。
写在最后:
1.过渡性养老金,是对特殊时期、特殊群体,额外发放的一种附加养老金。
2.一般来说,在建立社保缴费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知青、复员军人、特殊工种等群体,涉及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折算工龄。另外,2014年10月以前的事业单位职工,也涉及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上述几类人员,退休时,有过渡性养老金。
3.在建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以后,个人主要按照实际缴费年限,核算养老金。对于那些不涉及视同缴费年限和折算工龄的人员来说,自然就没有过渡性养老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