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3日,120岁的禅宗泰斗虚云法师在云居山圆寂。
后人将其火化后,得到数百粒舍利子,江西,云南,香港等地都为他设立舍利塔,以此缅怀这位禅宗大德。
虚云法师被誉为中国第一高僧,从19岁剃度以后,僧腊101年,是曹洞,临济,沩山,法眼,云门等五脉的传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享有崇高的声誉。
这位高僧一生为佛门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主要修复了多所寺院,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受到世人的尊崇。
他临终前给弟子留下了一个“戒”字,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参透,成为困扰佛门乃至全社会的难题。
这个“戒”字,到底指什么呢?
削发出家
听说虚云法师的母亲怀孕的时候显现出了异象。
她梦见一个老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第二年生下虚云法师的时候,却只看见一个肉球,是一个游方道士来剖开肉团,才出现一个男婴。
关于虚云法师的出生年月,各种史料中都没有统一说法。
最早的出生时间是1840年,那时还是道光年间,清朝的国力还没有衰退到难以忍受的地步,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家境很好,虚云法师年幼时学习儒家经典,家中对他的最大期盼是能够进行科举之路。
但是他对读书进学并没有兴趣,反而因为一次意外而对佛教经典产生了兴趣。
13岁那年,虚云法师的祖父去世,他和父亲一起送祖母的灵柩回老家,在大和尚进行法事的时候,他无意间接触到了一些器具,顿时感觉找到了人生方向。
回来之后,虚云法师对举业越发不上心,转而研究佛典,甚至有了出家的想法。
这让家人如临大敌,不仅将其拘禁在家,还给他娶了两房媳妇,让他好好传家立业。
但这种做法困不住虚云法师,他偷偷跑到鼓山涌泉寺出家,为了避免被家人找到,一连三年都藏在后山岩洞,不敢露面。
直到三年后父亲返乡,这才敢回到寺内。
早期虚云法师在修行时没有找到方向,他因为有过岩洞苦修的经历,因此产生了惯性,经常想去岩洞修行。
后来还是一位老法师点醒了他,这才终于学有所成。
到了这个程度,继续待在寺庙内研读经典已经没有太大作用,虚云法师更应该做的是四处参访古刹,和那些高僧论道,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参悟人生,获得境界的提升。
于是虚云法师就开始在南方各省的有名寺庙中见礼学习,先后到过普陀山,宁波,焦山,扬州等地。
在和得道高僧的辩论中增长了知识,还遍访藏经阁,了解了许多传世佛典。
除了拜访古刹之外,俗世的人情世故也是一种学问。
虽然出家之人对于红尘不能留恋,但是适当的和世界交往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不断的拜访修行过程中,虚云法师不仅和众多底层百姓有过交往,知道他们的心中所急,了解民间疾苦,还和达官贵人有联系,依靠人格魅力博得了这些人的欣赏和赞誉。
多年的游历增长了虚云法师的见识,自从削发出家之后,他的佛法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在南方僧众之间的名气也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了高僧里的一员。
厚积薄发
然而虚云法师对自己目前的境界并不满足,他立下宏愿,想要参悟世间佛理。
他开始用脚丈量这片大地,从普陀山法华庵出发,三步一拜,一路拜到了狮子寺。
这还不算完,在狮子寺挂单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虚云法师再次出发,开始向北前进,从江苏进入河南,拜访少林寺和白马寺,随后在黄河边的渡口处陷入了困境。
当时天寒地冻,虚云法师错过了住宿的店家,只能在荒郊野外的一个草棚中过夜。
饥寒交迫之下,他念起了佛经,盘腿坐在草棚中,一连念了6天,直到陷入昏迷。
幸好一个路过的乞丐救了虚云法师,等他休息完毕后,再次启程向豫北前进。
直到当年5月,他才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完成了自己下达的宏愿,经历了从身体到精神的全方位洗礼。
从光绪八年启程,到光绪十年抵达目的地,虚云法师在路上花了23个月。
这23个月里,他曾遇到过种种危险,中间三步一拜,虔诚到了极点,这种毅力和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五台山不是虚云法师的最后终点,他在下半年开始往西行进,先去了西安,然后在终南山修行,两年之后下山,从子午谷进入四川,然后转道进入西藏,游历布达拉宫。
1889年,虚云法师没有在西藏久留,他继续自己的行程,一路向南,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锡兰,印度和缅甸境内。
他在当地获得许多信徒的皈依,也进一步弘扬了佛法。
这番取经丰富了虚云法师的佛法理论,让他对佛理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一番求学之后,他返回国内,继续游历了两年,遍访天下的名门古刹,最后在扬州高晏寺短暂修行。
但这期间虚云法师再次经历了生死间的大恐怖。
他无意间失足落水,经历了一昼夜才被渔民救了上来,当时他七窍流血,还被其他僧人刁难,差一点就丢掉了性命。
在修养的时候,虚云法师一天晚上突然看到外面十分亮堂,房屋船只和水草树木的细节都十分清晰。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他突然开悟,好像从梦中醒来一样,终成一代名师。
从扬州离开后,虚云法师再次寻访各地古庙,这次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他在江浙一带参访了近十年,在佛理佛法上面也没有一丝阻碍,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修行。
弘扬佛理
感觉到了瓶颈之后,虚云法师又有了远行的念头。
他按照第一次北上的路线,一路辗转到了五台山,本想去终南山拜访老友,中途经过北京的时候,被一些俗事困住了手脚。
清廷的达官贵人对虚云法师十分推崇,不少人都想听他弘扬佛理,再加上义和团之乱爆发,波及到了京城附近,路途上一片混乱,他就顺水推舟的留下。
等到京城被围攻,虚云法师跟随一众显贵向西安奔逃,中间主持过息灾法会,为受灾的民众进行精神安慰。
但他不喜欢西安的纷杂,还是回到了之前终南山的住所,开始苦修。
从终南山下来后,虚云法师继续自己的皈依之路,在云南鸡足山获得了一家寺院,开始开单接众,完成了一直以来的夙愿。
同时,也激起了他建设寺庙,传播佛理的念头。
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想要实践必须要有资金支持。
于是他就下南洋募捐,通过当地豪绅的捐款,获得了数目可观的钱财,先把鸡足山的寺庙建设了起来。
1918年,虚云法师接手了云栖寺的建设,但是天公不作美,一年之中发生了天灾。
重建任务一下子无法推进,直到1922年才正式动工,3年时间才初具规模。
这期间虚云法师还参与其他寺院的修复工作,包括兴福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操心了十余年时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1934年,虚云法师受邀赶往南华,花费10年时间重建南华寺,然后他又肩负起中兴云门的重任,再次花费了5年时间。
此时,老和尚已经110岁了。
可以说,虚云法师的后半生都花在了重建佛寺,传播佛教上面了。
他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建设寺庙,不辞辛劳的化缘募捐,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难以想象的伟业。
完成云门寺的重建后,虚云法师已经没有精力继续下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受邀赶往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仪式,并作为发起人担任荣誉会长,成为我国佛教的一面旗帜。
1953年,虚云法师回到云门寺,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依然不忘为佛教做贡献。
他号召僧众参加劳动,并且亲身实践,还让弟子编纂《云居山志》,帮助寺庙不断向前发展。
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居所中圆寂,享年120岁。
他身上有了5支法脉的传承,一生留下无数传世经典,为佛法的传播做出辉煌业绩,受到世人的尊敬。
临终留一“戒”字
虚云法师临终前,给弟子留下了只有一个字的遗言:“戒”。
这个字在佛家理念中很常见,从刚入门的沙弥到得道高僧,都要遵循戒律,这是对佛教子弟最基本的要求。
那为什么虚云法师这样德高望重的高僧,要在临终前给弟子留下这样简单的一个字呢?
其实是因为这个简单的“戒”中蕴含着老和尚一生对佛法的参透,是一种大道至简的表达方式。
《虚云和尚全集》中对“戒”有过描述,在研习佛法的道路上,持戒最重要的不是在行为上“戒”,而是要在心理,在内心深处去持,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佛理上的精进。
另外,修行之人不仅要在实物方面“戒”,而且要把不良情绪戒掉。
相对来说后者更重要,不为没有希望的事情而失望,不为他人的过错而分身,这是对个人来说最好的“戒”。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有度,和人交往中要有度,做事情要有度,保持一个合适的界限,不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坚定自身的原则,这是对“戒”的最好诠释。
只有保持“戒”,才能不断在此基础上获得提升,否则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终究是过眼云烟,稍微变动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戒”同样十分重要,做人做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不因为外界的干扰轻易改变,正直的行走在人世间,获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