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指哪几个城市(GDP第一吸引力却不如珠三角)

自古以来,长三角在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科教实力、商业传统等方面都在珠三角之上,但近些年风向似乎变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深圳、广州和珠三角。腾讯、华为、中兴通讯、迈瑞医疗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深圳南山。

长三角是指哪几个城市(GDP第一吸引力却不如珠三角)

自古以来,长三角在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科教实力、商业传统等方面都在珠三角之上,但近些年风向似乎变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深圳、广州和珠三角。腾讯、华为、中兴通讯、迈瑞医疗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深圳南山。无锡洗衣机龙头小天鹅被佛山美的收购…

长三角似乎不如珠三角有吸引力?为什么经济数据亮眼的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却出现小幅下滑,为什么同样拥有上海超一线城市的长三角协同效应不如和珠三角的一样好。。。

谷仓国家新品研究院在熟悉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多家企业后,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长三角“吊打”珠三角?

作为全球两大工业制造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一直备受关注。

两人不断被比较,看谁的发展潜力更强?长三角似乎更受“青睐”。

长三角的概念由来已久。 1997年,第一次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议召开。当时,进入“长三角”概念的城市有15个,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扬州、泰州等。

现在,在政策支持下,长三角的概念已经扩大到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面积达21.07万平方公里。但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区域,狭义上仍指长三角十五个城市。

珠三角面积5.6万平方公里,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9个城市。

从人口来看,长三角人口已超过2.27亿,而珠三角人口约为6300万,相差2.6倍。

在GDP方面,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3.0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51%;珠三角累计GDP达5.8万亿,占全国总产能的10.9%。

但从人均GDP来看,珠三角以5.55万元/人的数据略胜长三角5.95万元/人,但均高于全国人均GDP。

区域公司方面,在A股上市公司排名中,珠三角(不含港澳地区)A股公司超过500家,长三角地区超过900家。但珠三角的面积只有长三角的1/4左右。

在人才供给方面,相比于广东省原有的两所“985”高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地区仅有7 985所高校,而原有“211”的数据大学甚至更大。即使带到香港,香港大学的录取也主要是本地学生,对珠三角的人才供应也有限。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口、面积、GDP还是教育资源,长三角似乎都“跑赢”了珠三角,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所有现象。

以深圳和上海为例,这两个城市都是快速发展的超级城市,上市公司数量不相上下,但深圳同时拥有腾讯、中国平安、华为等上市和非上市超级公司,规模和质量相差甚远超过上海。

又如中国制造名片家电业,无论是白色家电格力、美的,还是黑色家电TCL等行业龙头,都出现在珠三角。就连曾经的中国洗衣机龙头无锡小天鹅,也被佛山顺德的美的收购了。

整体来看,长三角虽然有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本土大企业,但与珠三角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那么,长三角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被珠三角反超呢?为什么长三角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却没有珠三角那么大的品牌?

02

产业同构化趋势严重

缺乏新兴产业

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更能反映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区域稍微研究一下分布,可以发现长三角的经济结构比珠三角更重、更传统。

电子、通讯等新兴产业占珠三角地区产值比重较高,苏南地区对传统重工业和化工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原因。

从各自的优势产业和发展现状来看,珠三角的制造业与长三角相比,更加新兴,更加2C。家电、数码等产品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而长三角制造业相对更传统、更2B,机械、化工等行业更偏向于供应链上游。

这也符合大众的认知。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C端产品生产上,珠三角的品牌效应远超长三角。

虽然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的生产不是决定产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但珠三角在电子、通讯、家电等行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高于冶金、三角洲的化学品。逐渐验证的事实。

长三角一直以民营经济活跃着称,尤其是浙江。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投入普遍有限,产业升级之路注定艰难。

十多年前,深圳的华强北还被称为山寨。而现在深圳的电子产业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上不容小觑的水平。这与深圳乃至珠三角融入全球体系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港、外、台商大量投资珠三角,珠三角的产业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善。

工业产能的快速提升,使珠三角成为电子、通讯等新兴产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反哺了中国本土新兴产业的崛起。

与珠三角不同,外资进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是上海,以“买办”商贸和服务业为主。这使得上海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缺乏像深圳那样的正向推动力。

苏南在招商方面也有一些动作,比如昆山的中新工业园、台资产业链等,但与苏州、深圳相比,还没有形成与加工贸易产业高度契合的本土电子产业链。

在浙江,无论是国资还是外资都比较弱,本地民营经济较强,但民营经济在稳定空间内进行产业升级的意愿不是很强。

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于技术含量低、专业壁垒薄弱的传统行业。面对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陷入二流产业的路径依赖。

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的新概念、新产品、新平台层出不穷。虽然区域信息差距较之前已经大大缩小,但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创新意识,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区域时间窗口。

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间产业融合率一度达到70%,无锡、常州、嘉兴、宁波等地主导产业大体相同,影响城市间协同。

相反,珠三角以“三来一补”加工业起家。从电子电器、汽车、家电到家具、服装等,珠三角的产业覆盖比长三角更广,区域协同效应更高。

长三角民营经济相对繁荣的背后,是日益突出的问题,也是拉大与珠三角差距的关键。

03

高度依赖门户上海

缺乏多中心城市

与珠三角不同,长三角的发展高度依赖上海,缺乏多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目前,珠三角体系中的广州、深圳、香港三市经济体量相近,在商贸物流、科技、和财务。

而长三角只有一个门户城市,那就是上海。

杭州、南京、苏州和上海相比,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杭州虽然擅长互联网和民营经济,但金融、交通、物流、高端专业服务等领域还不够完善,距离门户城市功能还有很大距离。

不仅,上海和杭州的关系也不同于广州和深圳。两者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因此,杭州的崛起不会伤害到上海百利。

上海和杭州之间缺乏竞争的根本原因是上海的经济体量和资源条件远优于杭州。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杭州无法对上海形成整体挑战。

从表面上看,广州和深圳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深圳相对地位的提升和广州的相对衰落并不是广州和深圳竞争的结果,而是产业变革的结果。

广州的快消品、文化、传媒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向上海、北京转移,深圳没有转移。

也就是说,广东和深圳在竞争上是相对平等的。因此,深圳的快速崛起可以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的腾讯可以反哺其在广州的布局。

长三角要减少对上海的依赖,推进一体化进程,关键是要有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而这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04

人才流动背离长三角

更多流向北广深

新兴技术和高端制造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全国高校人才流动数据显示,长三角不再是珠三角最欢迎外来人才的地区。

以上海为例,上海对于本地毕业生和外地毕业生一直有不同的政策。虽然近年来针对外国人才落户采取了很多改善措施。

更重要的是,优惠政策下,上海用人单位保持“江浙沪毕业生优先”的情感惯性,对整个长三角地区产生溢出效应。

与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对区域高校的青睐度最高。虽然有人刻意这样安排,但从长远来看,对于长三角在全国的影响力扩大是极为不利的。

相反,虽然珠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如长三角,但一直都是是外国人才的高频去向。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是珠三角。深圳虽然本地没有一所985大??学,但却是中国绝大多数985大学毕业生的前三大就业目的地。

在区域内人口流动方面,长三角也明显弱于珠三角。

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相关数据,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流失的首要目标城市,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和0.5%,流入比逐渐下降。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失的首批目标城市。人才从深圳流向广州和从广州流向深圳的比例分别为0.7%和0.6%,基本保持平衡。

长三角的产业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应该是生活成本高。

珠三角的购房压力低于长三角。即便广州、深圳买不起房,临深的买房压力依然不大。惠州和佛山的房价还在合理区间,城市之间的距离也不远,可以实现两城同住。

在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房价对年轻人不是很友好。

近五年,南京和苏州的常住人口增幅合计是郑州的45%,是成都的20%,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

过去,长三角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历史积淀,都在珠三角之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现在,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问题,长三角传统产业依赖路径,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已经显现。

经济数据可能会令人困惑,掩盖了繁华城市下可能松动的小石头。我们能做的是在认清趋势的同时,为个人和企业多做努力。

参考资料:

袁干功:珠三角与长三角,谁比谁强

大胡子:为什么说珠三角一定要反超长三角?

新国货上涨是大势所趋。现在产品、流量、用户等都变了,企业需要更系统、更科学的引导。谷仓新国货研究院将小米产品创造的方法论与当下国货崛起的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品创造的三大理论:粉丝策略+爆品策略+流量策略。而三大理论在“甘仓爆品CEO营”课程中得到了丰富。欢迎大家报名参加研究。最新一期CEO Camp将于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届时洪华博士将亲自授课三天两夜。

招聘对象:创业者、创始人、产品经理、核心管理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用户体验

在国内如何注册facebook账号(facebook国内注册条件)

2023-1-6 12:53:32

用户体验

淘宝选品分析工具怎么用(淘宝选品的方法和技巧)

2023-1-6 12:54:12

搜索